中考语文文言文感悟启示习题汇编整理(上),古韵今声,智慧启迪

中考语文文言文感悟启示习题汇编整理(上),古韵今声,智慧启迪"/

以下是一些中考语文文言文感悟启示类习题的汇编整理,供参考: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文言文感悟启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文言文感悟启示都是关于道德修养的 B. 文言文感悟启示都是关于人生哲理的 C. 文言文感悟启示既有关于道德修养,也有关于人生哲理 D. 文言文感悟启示都是关于历史知识的
2. 下列文言文中,蕴含人生哲理的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所蕴含的感悟启示。
2. 请谈谈《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对你的人生启示。
3. 请结合《庄子》中的“逍遥游”一文,谈谈你对“顺应自然,顺应内心”这一感悟启示的理解。
三、论述题
1. 结合《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忠诚、仁爱、智慧”这一感悟启示的认识。
2. 请结合《左传》中的相关故事,谈谈你对“

相关内容:


中考语文文言文感悟启示类习题汇编整理

七年级上册:


01《论语》十二章:


【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

【乙】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

问题: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七年级下册:


02《陋室铭》:


【2022·贵州贵阳·二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之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之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以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问题: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答案: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03《爱莲说》:


(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问题: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答案: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八年级上册:


04《三峡》:


【2023·广东云浮·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之入霄汉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之一罅①。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澦堆②。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罅:裂缝 ②滟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问题:【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结合文段,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跟随我一起游览三峡风光。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有着奇山异水的美称。夏季之水,水势浩荡,水流迅疾。在瞿塘关处,夏季的水位能够高出石头十几丈,奔放湍急,这是三峡之奔放美。这里还有更多优美的景色等着大家,我们开始神奇壮丽的的三峡之旅吧。


05《答谢中书书》:


【2024·云南楚雄·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马街在西谿之,南去元谋县二十五里,北去黄瓜园三十五里,东至雷应山篝口十里,西至溪西坡五里,当大坞适中处,东西抵山,共径十五里,南抵山,北逾江,共径一百三十里,平坞之最遥者也。东南有聚庐曰官庄,为黔府庄田。茶房即在马街坡北。

问题: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两文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之给你的写作启示。

答案:示例:①学会动静结合。②景物描写要有角度变化。③学会精选动词进行描绘。


06《记承天寺夜游》:


【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以知夫水与月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问题:【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点到“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或“积极进取”“享受自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0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问题: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答案: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


08《富贵不能淫》:


【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

阅读文言文,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也?子未学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问题: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之“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张骞能称得之“大丈夫”,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传诣单于”,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在匈奴家庭美满,但是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的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09《鱼我所欲也》: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以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以不可以已也?此之谓失本心。

问题:在中华民族历史之,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案:示例: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更多的是说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八年级下册:


10《桃花源记》:


【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之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问题: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之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11《小石潭记》:


【2020·辽宁朝阳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问题: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柳宗元遭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哲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2《北冥有鱼》:


发布于 2025-07-04 14:14
收藏
1
上一篇:观音山上观山水,下联之谜揭晓 下一篇:一文搞懂古文文体精髓!序、记、铭、说、表...原来区别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