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古名历阳,秦朝时设县,因城南有历水得名,属九江郡。此地左挟长江,右控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项羽谋士范增曾受封历阳侯,此地亦名亚父城。
南北朝时期,南梁与北齐长期对峙,战火连年。南梁大将陈霸先与北齐文山帝高洋为解民困,选择在历阳会盟议和。为纪念这次化干戈为玉帛的壮举,北齐将历阳升格为和州。和字首次成为这片土地的符号,寓意协和万邦。

唐代复称和州,刘禹锡任刺史时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山是鸡笼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龙池是香泉湖,皆在和州境内。为和注入了文人风骨,辛亥革命定名和县。

一九一一年废除州制,因历史底蕴与和平象征,和州顺势更名为和县,沿用至今。“和”从政治符号升华为地域文化基因,深植于当地民风之中。和县之名始于一场救民水火的停战协议,成于文人武将的悲欢交织,最终在寻常百姓的耕读劳作中扎根。
恰如刘禹锡那句点提之笔:何陋之有,名字背后尽是山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