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在多,有仙则名”,揭秘神奇仙方,御瘟疫、祛寒湿、暖脾胃神效奇方

“药不在多,有仙则名”,揭秘神奇仙方,御瘟疫、祛寒湿、暖脾胃神效奇方"/

“药不在多,有仙则名”这句话强调了药物的功效而非数量,意味着即使药方简单,只要疗效显著,也能成为有名的仙方。下面是一个具有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功效的神奇仙方:
"配方": 1. 艾叶:50克 2. 花椒:20克 3. 藿香:30克 4. 陈皮:30克 5. 干姜:20克 6. 甘草:10克
"制作方法": 1. 将艾叶、花椒、藿香、陈皮、干姜和甘草分别洗净。 2. 将艾叶、花椒、藿香、陈皮、干姜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3. 将煎好的药液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热水,搅拌均匀。 4. 用毛巾浸入药液中,拧干后敷在患处或全身。 5. 每日敷药1-2次,每次30分钟。
"功效": 1. 辟瘟疫:艾叶具有驱寒解毒的作用,可预防感冒、流感等瘟疫。 2. 除寒湿:花椒、干姜、藿香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可缓解关节疼痛、湿寒等症状。 3. 温脾胃:陈皮、甘草具有理气健脾、温中止呕的作用

相关内容:

古人云:“脾胃亏虚,百病由生”,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句话有些“太过”,但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自身脾胃出现了异常,那么诸多病症都会趁机“找上门”,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大多都需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并将运化后的水谷精微,再输送至其他脏腑,最终滋养全身。

而在金元时期,有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家,名为李东垣他最擅长的治疗和改善就是脾胃病症,他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内的作用,并由此做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总结,不仅如此,明代的著名医家张景岳也极其重视脾胃功能,甚至还将脾胃称为人体的“基础和轴心”,只有基础牢固了,免疫力才会更加强大。

那么,脾胃健康若是出现了异常,身体会出现哪些异常症状表现呢?一般来说,脾胃异常会直接影响饮食,导致食欲不佳,同时还会有腹胀、呕吐一系列异常病症,除此之外,《黄帝内经》里也有说过,九窍不利,也与脾胃存在关联,所以,我们有时之所以会出现眼睛不适、耳鸣、耳聋症状,其背后都有可能是脾胃异常所造成的。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最喜欢干燥舒爽,而若是脾胃出现了异常,身体里的水液运化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水液会因为不能按照正常的路线循行,而在身体里聚集停留,并最终出现肿胀。

那么,脾胃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在平时又该如何对其进行养护呢?在中医里,具有补脾益胃之效的中药方剂其实并不少,比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等,这些都是健利脾胃的良方,而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方子,也同样是一剂温养脾胃的好方子,它就是“仙术汤”。

仙术汤收录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据原文记载,这个药方能够“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而且整个方剂的组成也不复杂,仅由6味中药配伍而成,分别是干姜(炮)二十两、枣(去核)二斗四升、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六斤、甘草(炙)十四斤、盐(炒)二十五斤以及苍术(去皮)四十八斤,原方用量太大,一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酌量加减药材。

方剂里的苍术,气味雄厚,具有强烈的香味,是有名的健脾燥湿药材,其实,中医里还有一个药材是苍术的“兄弟”,即白术,在很早之前,这两味中药并没有明确划分,直到宋代才被真正区分开,苍术可以统治上、中、下三焦湿邪,也能将滞留在经络里的风湿祛除,湿除则疫难生”,所以,苍术也是中医里很常用的避瘟药,在收录于清代医书《松峰说疫》一书中的避瘟方里,苍术使用频率几乎排第一。

干姜辛热,归入脾胃经、心经和肺经,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消痰的作用,而大枣在中医里也是一味难得的好药,能够补脾和胃、养血安神,甚至还能益气生津而止咳,大枣与姜,也是健脾的常见药配。

杏仁辛能散邪,苦能下气,同时,杏仁富含油脂,能够润肠通便,让肺里的病气,从肠道排出体外;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润肺止咳平喘,调和药性,让整个方剂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后就是盐了,其咸寒收涩,入胃经、肾经、小肠经和大肠经,既可以除去风邪,也能明目补肾、调和腑脏

有道是“药不在多,有仙则名”,仙术汤这个神奇良方,虽然只有简单6味中药,却也宛如仙方一般,成功庇护人们的健康。纵观整方,主要是以养护脾胃为主,令脾旺四季不受邪,同时还能够养护肺腑,润肺止咳,因此,对于脾胃虚弱,且同时伴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就尤为适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发布于 2025-07-04 14:13
收藏
1
上一篇:山龙灵韵,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远寓意 下一篇:观音山上观山水,下联之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