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算哪个朝代?有人下意识冒口说“周朝”。没错?可要细究起来,春秋战国其实像两个闹剧中的各自分场,舞台是周王朝,剧情却早跑偏了。——它们不是哪个王朝的王号,而是历史上一段非常“不讲规矩”的时期。至于为啥叫春秋?叫战国?如果只听书本上两句简介,真得冤,背后的“热闹”藏着不少门道。

周本来的气势挺大。西周时,王室说话有人听,诸侯都掂量三分。这一切在幽王那年后塌了。谁信?有人为了捉弄人,用军国大事的信号开玩笑。烽火戏诸侯——这历史课本上那点字,讲的是幽王的荒唐。几番招来人看热闹,结果哪天真打了,没人再信,诸侯光看戏。犬戎打进来,幽王当了亡国之主。

西周灭亡这事,实打实槽点满满。大家都说是“戏太多,没人买账”。但要说幽王败光国脉,似乎也不全是一个人的锅。周朝本来就分两截,西周王权真有那么稳么?有人甚至觉得,正因为底子不结实,才会被外敌一脚踹翻。到底是谁鱼死网破的?一笔烂账,没人能说得清。

幽王死后,继位的周平王带着王室端着失去权力的壳子,仓皇东迁到洛邑。其实这洛邑只是个新壕洞,根本没有昔日的威风。东周,自此开始。可是,别误会周王还有什么能耐。东周王室剩的是牌面,实权全给了各路诸侯。一个天下共主,变成了陪衬摆设。那时,有人感慨“礼崩乐坏”。可是,旧的秩序崩了,新的伦理并没来得及补上。

春秋时期被归到“东周前半场”,名字其实拗口。《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或说是他删改的鲁国编年史,语焉不详。它却意外成了整个时代的标志。微妙的是,这“春秋二字”,后来成了无数史学家绕不过去的门槛——到底什么是春秋精神?没人能说全乎。

那个春秋,诸侯间明争暗斗,礼乐崩盘。宋襄公的故事有点出格。泓水那战,他死活要等对方军队摆好队再打。结果仗打输了,自己也丢人现眼。讽刺吧?明明可以出其不意,却硬要讲规矩,讲究到变成了笑话。那时候,是不是傻?可能在他们眼里,面子比命重要。

不过,春秋可不像战国那么“血腥”。如果说战国是刀兵四起,春秋时阳光里还透着点温情。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轮流做庄。齐桓公有管仲这座大山。改革,是不是全靠个人魄力?有人觉得没用,但是看着齐国慢慢壮大起来,不服不成。
晋文公更传奇,流亡在外几年,尝尽世态炎凉。能熬回来称霸,谁敢说命运只眷顾老实人?他回来不忘变法,还真让晋国轮廓一新。楚庄王用人不问出身,孙叔敖本是草野寒士,用他为令尹,把楚国推上了高峰。这种充满偶然的改变,好像证明着什么,但也许只是一系列巧合?
等轮到战国,一切都换了样。讲什么面子?管你是什么七国、九国,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打仗不再管你排队不排队,杀得越狠越快越被人记住。长平一战,白起一口气坑杀赵国几十万降军。说起来背后发凉,但那就是现实。
战国的“变法潮”开始了。秦国最疯,商鞅变法上下翻天。他用县制、以军功奖农耕,把所有资源用到刀刃。非但效率高了,社会气息也变。官员与民同罚,大贵族谁不怕?结果,商鞅被车裂。他输了么?或许只是棋局里早注定的牺牲。
爬开来看,魏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都做过类似的“改革潮”。他们一边被传统贵族羁绊,一边又憧憬效率和秩序。这一切好像都指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机器”。然而真够现代么?未必。赵国玩骑兵,把游牧民族的长处揉进中原作战里,一样没能保本国平安。说到底,变法到底救了谁,谁又成了祭品?可能没人能答对。
春秋、战国其实是社会动荡的两个版本。第一版还念点旧情,第二版只看成败。百家争鸣,说是思想解放运动,但有没有更深的操控?儒道法墨,这些学说蒙上了无数光环,可在现实操作里,有些被利用,有些直接被踢开。一些观点相互冲突,最后却被“兼容并包”地采纳。
铜铁器的大规模推广,生产力成倍增长。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私人耕地,老百姓头一次尝到“自己说了算”的滋味。可说到底,井田制是怎么崩解的?新技术涌现给底层带来了什么?有人说农民过上好日子,其实有的人只是换了个法子被管束,小日子未必真变。
这期间的民生,真假难分。大城市出现,手工业蓬勃,商业走向市场,阶层流动速度赶得上我们现代社会。可是,有多少台前的荣耀背后,是一地鸡毛的“负担”?和平、富裕,是春秋战国带来的吗?再想想,战火纷飞也从未断过。
一群人物成了“封神榜”。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热闹得像个思想大舞台。但别忘了,他们的学说未必都水到渠成落到实处。有些被压制,有些反倒兴盛,更多则在权力博弈中兜兜转转。比如法家重刑,功劳归一人,祸患下沉到百姓。不矛盾么?它能推动效率,却扼杀温情。
春秋战国不是一个“王朝的故事”,是一次历史自救与自毁的混合体。如果说《左传》能记得每一场泣血的会盟,《战国策》满是纵横捭阖的诡诈。这堆厚重的史书又真能复原全部真相?那些留白,比记载本身难以琢磨得多。
后来的人总说,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的“大换血”。但张力未必意味着进步。进步带来了新的不平等,新秩序打碎了旧束缚,却积攒了另一套压力。社会结构怎么调整,总是有人成为代价。真要一竿子打翻,说春秋战国如何好,那也未必可靠。谁又知道如果周朝没有崩塌,中国史会不会更安稳?
有人觉得,春秋战国的巨大意义在于它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基础。可是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不稳才把后来的王朝推向极端集权。大一统的中国,就是这样野蛮与理性夹杂下出生的?谁也说不清。
但不管多热闹多混杂,“春秋战国”这词汇说的,是一个时代变了天。礼坏了,法又太狠;人多嘴杂,最终靠实力划分权属。等到了秦汉,世界和规则早已经彻底重写。
这段历史,像一块磨刀石,锋利但冰冷。每个主角都不是绝对英雄,总有遗憾、犹豫和错位。摇摆间,故事变得更迷人,也更难讲清。
说来,谁懂春秋战国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不如说,那是一道至今未完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