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揭秘中国古代的分裂时代与命名由来

春秋战国,揭秘中国古代的分裂时代与命名由来"/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大致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这个名称来源于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整理和编纂,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由于这部书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所以整个时期也就被统称为“春秋”。
“战国”这个名称则是因为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相互争斗,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格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非常激烈,因此被称为“战国”。
总的来说,“春秋”是因为这一时期有《春秋》这部史书,而“战国”则是因为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这两个名称都反映了各自时期的特点。

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这个问题,听着像是历史课本上的问句,可现实中常有人搞混。其实呢,不是朝代,是东周的两个大时期。提到“春秋”“战国”,总有种莫名的年代厚重感。可细追溯,这背后的故事和“周朝”三个字关系又好像没那么直接。


分开说说。西周,周武王起家的时候,天下算清楚的,诸侯见王得俯首。后来,这个平衡被一个叫周幽王的人彻底搅乱了。烽火戏诸侯这事,谁要是把它当笑话看待,未免还是太单纯。为了哄一个女子开心,居然点燃预警天下的大火,只为看诸侯们灰头土脸地跑过来,然后又被晾在那,人的信任也能耗成这样,挺难得。等真的出大事,犬戎杀到都城,幽王点烟,没人理他,他和镐京一起沦陷。


镐京易手,权力迁移。周王朝搬到洛阳,那叫洛邑。新王是周平王,不用期待他会有什么大作为,大环境摆在那里,诸侯都不买账,他手中的权利薄得像窗户纸。东周的王,说到底,光剩了个面子,成了礼仪的装饰品。诸侯间勾心斗角,王的命令成了耳旁风。大家其实都知道,这王室名存实亡,真不如早承认。


动乱中,社会秩序完全乱了套。史书把这种局面叫做“礼崩乐坏”,其实就是没人再守规矩了,那些原本约定俗成的东西,现在都变了味。东周再往下细分两段:一是春秋,一是战国。


春秋这个名号,其实挺巧合,全靠孔子那本记鲁国事的《春秋》。谁会想到,光记个地方史,最后成了整个年代的名片?春秋那些年,大家还是在装模做样地讲礼,哪怕是要开战,都能找到借口,甚至还顾及面子。宋襄公那场“站队死”的故事,到底是脑子一根筋还是想留下什么名声,也说不明白。总之,他非要等对面站好阵,结果自己吃亏。那会儿的人就是绕点弯。


战国呢,就不藏了。名字摆在那,天天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规矩”两个字,彻底下岗。长平之战白起坑了赵军四十万,书里写起来冷冰冰,一想到那场面,怕是亲历都要糊涂。也有人说没那么多,但数字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手段残酷,时代风格转了个弯。


春秋诸侯称霸是一茬接一茬的。齐桓公请管仲出山,搞内部改革,让齐国一跃激流——现在各路新贵喜欢讲“顶层设计”,其实由来已久。晋文公的故事呢,也不单纯图强,还掺杂了流亡和复仇;楚庄王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楚国才抬了头。那种“霸主”其实约定俗成,大家礼上往来,打归打,总有个底线。


不过到了战国,画风变得彻底。各国你追我赶,不改革就等着挨打。秦国那些年,商鞅出场。农民、战士都绑到一起拼产出,律法无情,赏罚分明,搞了县制,重量度都统一。他本人却没什么好下场,商鞅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法最后害了他,还挨了车裂。改革就是这么怪,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其余的国家也不安分。魏国有李悝,讲究户籍和田制;韩国上来申不害,讲权谋和专制;赵国重骑兵,打骑射,早期号称头一份。不少新花样,最后比拼起来,秦国更狠也更快。秦孝公倚仗商鞅,种下了秦始皇一统的根。说到底,这一切都绕不开“变法”这俩字。


这一时期,其实更值得看的,是思想的爆发。百家争鸣,不只是耍嘴皮子。孔子办学,老子谈“道”,墨子讲兼爱,庄子爱自由,让这个时代脑子开了花。社会底层变化也不慢。铁农具普及,土地归权变了个道,百姓不用再做奴隶,能分到地,自给自足。新工艺出来,小城镇兴起,商品交换热闹,那些记账的,恐怕都忙不过来。


很难说春秋战国到底“好”还是“不好”,民不聊生是常事,但新机会摆在眼前。阶层确实打乱,出身再低也有可能一飞冲天——战国有大量的“草根逆袭”故事,譬如苏秦、张仪。乱世出英雄也好,出骗子也罢,总之名人扎堆。


当然了,说变法都是好事,说社会进步全靠“改革”,也稍显片面。有时候变太快反而伤筋动骨,秦国变法后百姓服从是服从,活得累也是事实。一些人后来怀念过往的“礼制”,想要恢复清明秩序,又有人觉得那都是皇族自说自话。他们内部到底怎么想的,难道不想活得舒服点吗?


不能否认,这一时期打架频率高,但生活的多样性也无前例。比如高门和贩夫走卒,不是水火不容,而是距离变近了。权谋家和哲学家同桌吃饭,前一分钟还在吵架,下一回就可能推杯换盏。苏秦竟能连走六国忽悠一圈,大家都信那一套。


他们谁都知道天下格局可能随时推倒重来,于是人人自危,也顺手推动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这种局面,其实就是“没人压得住全场”,大家尽情说话。后来“法治”“仁政”都成了政治口号,可现实还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现在看,有点像互联网泡沫最肥的几年,思想激荡,英雄淹没。


到了头,秦始皇直接用武力收拾残局。六国归一,一纸命令全国推广标准汉字、车轨、度量衡,看似一统。可细想,这背景没春秋战国那一出出政治实验,未必会有强势的秦帝国。人心复杂这东西,谁都捉摸不准。变法能让国家机器高效,但老百姓心里的落差,短时间抹不平。


如果硬要说春秋战国的价值在哪,“升级”也许算不上,或许是“重置”。之前很多人讲这叫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有道理,也可以反驳。比如田赋、兵役这些东西,有些如春秋后期就已现雏形,未必非得等到秦朝才变。


有人会把当时那股子“礼仪气质”看作老套,却喜欢用“诸子百家”解释为进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难道野蛮和文明不是在一起长出来的吗?这一段历史没什么单一路线,英雄和小丑经常换位。说春秋讲究体面,但乱起来很残酷;说战国残忍,其实百姓过得也可能更自由。现实就是这样乱糟糟的,讲谁赢谁输都没太大意思。


问题来了,这样一段七嘴八舌、刀光剑影的历史,带来的真的只是血腥和混乱吗?时代的风向到底谁推动的,诸侯、平民、思想家还是政治家?按理说,权威史料摆在那里,可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另一副样子。而且,说不定还会改变观点。

发布于 2025-07-24 01:29
收藏
1
上一篇:春秋战国,揭秘历史长河中的这两个独特朝代及其命名由来 下一篇:春秋战国,探究古代两大时期名称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