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十几年前,坐长途大巴的独特体验

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十几年前,坐长途大巴的独特体验"/

十几年前(大约是2000年代到2010年代初),坐长途大巴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出行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段充满情感和记忆的旅程。以下是一些当时的典型体验和感受:
1. "交通工具的选择与普遍性": 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学生或预算有限的旅客来说,长途大巴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它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乡镇与乡镇,是当时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坐大巴去远方上学的学生、去异地打工的年轻人、探亲访友的百姓,构成了长途大巴上的主要人群。
2. "硬件设施与环境": "车辆":大多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国产客车,如金杯、解放、五十铃等。车厢内部可能相对简单,座椅的舒适度不一,有些较新的车辆会比较舒适,有些则可能有些陈旧。座椅间距通常较现在宽敞。 "空间":硬座车厢是主流,乘客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时为了多拉些人,会加开“卧铺”,但卧铺空间狭小,舒适度堪忧,更像是在座位上凑合过夜。 "卫生":车厢内的卫生状况良莠不齐。部分车辆可能比较干净,但更多时候,随着车辆的行驶,车厢会逐渐变得尘土

相关内容:

又是一年国庆,还记的上一次坐大巴车是什么时候吗?

对于我而言,上一次坐大巴车已经快过去了十年。

现在的我们,出远门早已习惯高铁和网约车了,四通八达的高铁,可以带去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大巴车越来越豪华,但坐的人却越来越少

而去周边城市,手机上喊个网约车,也是轻轻松松,再不济,也可以选择开车。

但在高铁、网约车、私家车还未流行的十几之前,大巴车和绿皮火车,才是大家出行的选择!

只是对于坐大巴车,我本能的有些排斥。

为啥呢?就是晕车呗。

一闻到大巴车上的汽油味,脑袋就本能的开始晕了。

随着大巴车的走走停停,脑袋里仿佛被灌了浆糊一般,肚子里则开始翻江倒海,一股浊气自下而上,只想打开窗户好好呼吸一下。

可惜长途大巴是不能开窗的,在呕吐之前,只能死命的咬着牙齿,仿佛咬紧牙关,就不会呕吐了。

此时脑子是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到,什么时候会到。

这个时候,一分一秒,都是难熬的,时间从这一刻起,仿佛停止了一般。

终于,实在忍不住了,在喷出前一刻,慌忙找垃圾袋,将当天吃的,喝的,一股脑儿的都吐出来。

这一刻,不必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也不必为空气中弥漫的酸味而感到羞愧,有的,只是呕吐后的畅快。

只是,畅快只是暂时的,因为很快,又会来一次。

可以说,以前坐大巴,必会吐一路。

到后来,或许车坐多了,几乎不晕车了,只是这个时候,可选的出行的方式多了不少。

但这之前,大巴是必坐的。

毕竟老家盐城火车有旅客业务是在2005年,这意味着,在这之前,想要出远门,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巴车。

那时候,大巴车属于垄断业务。

农村去市区,要坐短途大巴,去隔壁省市,要坐长途大巴,而且不是直达,得先坐农村大巴到市区。

农村大巴是没有时刻表的,大家只能估摸着大概什么时候通过这里。

每次出门之前,都要早早地带着行李待在马路上等,不停张望着远处有没有大巴车来。

农村大巴,基本都是这样子的

看到有大巴车来了,一边准备拿着行李,一边伸着脖子,仔细辨认大巴车上的字。

如果是目标大巴,则拿起行李,准备和送行的家人告别。

如果不是,则会有些不耐烦,焦急地盼望下一辆车的到来。

如此等待,可能是十几分钟,也可能是一个小时,最终,你想坐的那辆大巴车来了。

离得远远的,就得招手示意,告诉司机,你是要坐这辆车的。

不一会,大巴车稳稳当当当停在你旁边,扬起一阵尘土,慌忙和家人告别后,带着行李上车。

印象中农村大巴是这样的,汽油味很浓

运气好,能找到一个空位,如果是春运期间,只能站着了。

大部分时候,我会选择靠窗的座位,毕竟可以打开窗户,减少汽油味。

还没坐稳,售票员就走到面前,一边问去哪里,一边看着你掏钱。

交过钱后,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当时只是看着窗外不断倒退的树木,想着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家乡吗?

窗外不断倒退的树木,是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家乡

早些年,农村大巴是直接开到汽车站的。

后来,只能开到距离市区不远的地方,想要去汽车站,还得坐公交车。

我们那小县城不大,市区出行,大家都习惯电瓶车,很少有人坐公交。

每次去汽车站的时候,公交车仅有两三个人,那时候人就不多,我估计现在更少了,甚至于公交车都得换小一点的了。

去汽车站,公交车大概十几站路吧。

和农村大巴那种风驰电掣相比,公交车还是含蓄的。

到达汽车站后,匆匆忙忙去买票,平常时候,买票的人也不多,几分钟就买好了。

但遇到春运和假期,那就得排老长的队了,其买票拥挤程度,堪比买火车票。

不过火车票需要彻夜排队,汽车票顶多也就几个小时。

印象中,在苏州的排队买票印象最为深刻。

苏州南门汽车站是苏州当时最大的汽车站,当时在苏州上大学,国庆节想回去一趟,而这一次,让我还没坐过火车的人,体验了一把火车票式的买票。

苏州南门汽车站

国庆假期,回去的人很多。

摇摇晃晃坐着公交车到达南门汽车站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幕彻底震惊了。

人山人海,真的是一眼看不到头。

想要买票?不好意思,现在能进原先的售票大厅的,只能是有车票的,而且只能提前二十分钟进去。

至于售票点,则在地下室,只能领着行李匆匆忙忙赶到地下室。

而地下室的每一个售票点前面,都排起了长龙。

好在还有票,也不枉排了这么久的队。

出发大厅

前面说了,有票暂时还不能进,整个南门广场都拦起来了,大喇叭里则放着只能提前二十分钟进的话。

而每到一个时刻,安保就会说,某个时间点的人可以进了,这时候,大家才能挤进候车厅。

此时想要在候车室找个位置,是想都别想的,只能拎着行李到处晃悠磨蹭时间。

我曾经因出差,去过很多城市,发现全国的汽车站似乎都一个样。

角落里总会有一个书店和一个特产店。

特产店,我反正是不回去的,而我最喜欢去的其实是书店。

可以趁着挑选的时间,翻阅一些杂志和报纸。

那时候书店卖的书,可是五花八门啥都有,最有印象的,就是各种民间故事集合和军事杂志。

基本都是这种

那时候军事杂志,和今天的不少自媒体一样,一段军事报道,能延伸好多,今天这里要打仗,明天这里坐不住等等。

但我是一个脸皮薄的人,临走之前,会买一份报纸等路上看。

而候车厅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我曾见到过春运期间电视台的采访,也见过因琐事而吵架的人,也有寒假依依不舍分别的大学情侣。

对于我而言,最有趣的,是某次回去,居然意外的发现了高中同学。

意外的是,我们都是去同一个地方,更意外的是,我们居然买的票是连在一起。

一路上自然是无话不谈,而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相遇。

人生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当然,这种事比较少见,大部分时间,还是一个人无聊的候车。

随着出发时间的临近,大家开始主动在门口排队,等着售票员的检票,然后出门找对应的车辆。

大家落座,司机就位,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那时候,还没智能机,一般车上都会放电影,虽说一些都看过,但我依旧看的津津有味,毕竟,这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

一般车上都会放电影

至于报纸?只能一开始看看而已,因为我发现,低头看报纸,很容易晕车。

坐长途大巴,最开心的,也就是上高速了,毕竟高速开得快且不需要等红绿灯,完全避免走走停停容易晕车的风险。

一般开到中途,不少人会选择睡觉,呼噜声是此起彼伏,五花八门。

这场景,估计00后们怎么见过的。

印象中,还有卧铺大巴车,只不过坐的次数比较少。

说实话,卧铺大巴车虽好,但很多人挤在一起,车辆密封加上臭脚丫子味,这体验,实在说不上好。

卧铺大巴车

长途客运,中途都会在服务区休息一下的。

但我小时候,好像没有服务区一说,停的地方是吃饭的地方。

据说,这些停车吃饭的地方,都是和大巴车司机合作的,有抽成。

而这种吃饭的地方,小时候也去过一次,不过似乎都是普通的饭菜,价格也记不清楚了,总归是一般吧!

大部分时间,我的车程都是三个小时候左右。

唯一一次超过六七个小时候的,还是大学毕业后的出差,那次是从山东坐大巴去天津,到天津都半夜了,屁股都坐麻了。

只是到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一轮的坐车。

苏州这边倒是各地通大巴,但老家,近几年才有乡村公交,之前,还是农村大巴来往接送。

网上不是有段子吗,说坐上这样的大巴,意味着离家不远。

坐上这样的大巴,意味着离家不远

这话是一点都没错,可惜,这样的大巴车,我们那已经彻底没了。

事实上,伴随着农村大巴消失的,还有汽车售票员、长途大巴和客运站。

智能机的兴起,大家直接在手机上买票。

曾经排的老长的售票口,能卖票的只剩一两个,其余的都关闭了,而买票的,也仅有稀稀拉拉几个。

而后呢?不仅售票口更少了,就连客运站都没了

前几年,苏州才建了十来年的苏州北站,彻底停用,而老家的汽车客运站,要么废弃,要么改成了商铺或者仓库。

2011年建好,2020年停用

之前看新闻,截止到2024年,2024年全国汽车客运站数量比2020年减少了3247个,降幅达到28.4%。而2025年,仅前7个月就有542个客运站宣布关停。

这一数字,几乎和全国县级行政区一样。

我想,再过个十来年,客运站,或许成为一个历史记忆了。

发布于 2025-10-09 01:42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真相,豪华巴士≠普通旅游大巴!旅游行业不说的“文字游戏”大揭秘 下一篇:学生拼车爆火,高铁贵至离谱,为何大巴意外成出行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