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说,现在咱们点开手机短视频,十有八九都能刷到俄罗斯小哥哥大姐直播嗑着大列巴、抱着蜂蜜罐子冲咱们笑。不光这些,最近俄罗斯那边甚至在国内的视频平台上开官方号,“正儿八经”地卖起自家特产。酸奶、鱼子酱、套娃玩具,架式拿捏得死死的。你别说,网上不少中国人刷着弹幕直拍手,说好歹能在家买买俄货、尝点鲜,顺便给老俄经济添把火,图个新鲜,也算碗水端平。可咱们喊“战斗民族”,老毛子那头,是不是也给中国起过外号?会不会背地里喊点不一样的称呼?其实,还真有过好几个有点意思的绰号,说出来,多少带点历史味道。

俄罗斯这片地盘大家都知道,大雪漫天,冷得脚面发疼。夏天三个月,一到冬天,连小狗都只想缩毛毯里打盹。这气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俄国人饭桌上没啥花样——大肉大奶油下肚,再来口咸黄瓜提提神。稍微有点年纪的俄罗斯人,都养成喝烈酒的习惯。也难怪,大冬天的,你不来点伏特加,光靠炉子根本扛不住。世世代代这样,对身体和性子都有影响——人结实,脾气也冲,做事爱顶牛。
这种性格放到大事儿上,也有点传奇。其实俄罗斯的“硬气”并不是从普京喊句话才开始的。比如一百多年前,俄国还在和奥斯曼土耳其纠缠,彼得大帝当年为了一块出海口,生生把新城彼得堡造在沼泽里。那地方年年积水、蚊子多得咬死人,可彼得大帝偏不认输,动员全国老小一起上,把皇宫修得金碧辉煌。多少人累死病死没打退堂鼓。俄罗斯人气质里的“拧巴劲”,就是在这样“与天斗、与地斗”中磨出来的。后来打进欧洲,参加反法战争,连莫斯科都能自己点把火烧了不让拿破仑得逞——你说这不是轴劲是什么呢?

当然,俄罗斯的历史始终绕不开资源稀罕这个老梗。你看地图,那叫一个大,可冻土地多,种粮食比中国艰险老多。早年间俄罗斯贵族、农民,基本上“打东抢西”成了常规操作。像十八世纪的俄土战争,就是为抢黑海边那点地盘,哪怕死人无数,牛拉大炮也不认怂。其实有不少俄罗斯作家都写过,自己国家这份子骨头,几分天生、几分逼出来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不敢往外走,就得挨饿冻死”,真是白茫茫雪地里摔打出的一身“战斗民族”气。
也难怪,热情点儿的中国人就总拿“战斗民族”这个标签说事,你出去问问哪个城的土特产摊都能逮着个俄罗斯老外,人家自带光环似的。这其实也是咱们中国人认同他们骨子里的勇敢、甚至是脾气火爆里的率真,算是近邻间一个挺中性的昵称。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叫法啊,远远不是咱们想得那么简单。时间往回倒,有两个特别“带感”的外号,一听就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最早他们不管啥汉人、华夏,在俄罗斯那地儿提起中国,嘴里跳出来的词是“契丹”。这乍一听,像不像哪个古早武侠小说里的神秘门派?
其实这事儿背后还有段绕来绕去的故事。契丹原本是中国北方的游牧部族,大伙最熟的梗估计就是幽州、燕云十六州这些地名。这个民族在唐朝中后期慢慢壮大起来,到自己建立辽国时,横跨草原、东北、华北一大片。这股势力强得有点吓人,连中原的皇帝都得打交道。当时北方没什么国界观念,谁拳头大就是老大。辽国不仅控制了若干汉人地盘,还对外拓展,结果就和初生牛犊的基辅罗斯碰了面。

那时候的基辅罗斯,就是今天俄罗斯历史里的“起点人物”。他们刚抬头想往南挺一挺地盘,结果一头撞上辽国那铁甲骑兵。硬碰硬的结果很现实——罗斯人撑不过辽骑的冲锋,只能就此打住。也难怪后来欧洲一些古地图上,把东亚大片土地直接写成“契丹帝国”。甚至在蒙古人的西征后,连中西亚、南俄的小国家都习惯管中国人叫“契丹人”。久而久之,老祖宗的“辽”没了,名字倒成了地缘符号。
说到这儿,其实契丹本身并不是正统汉文化的代表,但当时欧洲和俄罗斯人见到了啥大势力就默认那代表中国。从这也能看出,古今文化传播其实挺随缘的——哪个族开疆更猛,名字更容易贴到咱头上。和今天有点像,谁的品牌做大了,全世界都喊那个Logo。

后来时间一溜,到了近代,俄罗斯对于中国的称呼慢慢变了味道。有意思的是,“天下”这两个字在俄罗斯人嘴里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表面一看像冷冰冰的翻译,其实背后有不少故事。古代中国称自己“天下”,皇帝自号“天子”。在外族人眼里,能管住“一切土地、一切人”的地方,非得是厉害角色才行。比唐、比汉,中国的朝代辉煌得让周围国家十分羡慕。俄罗斯传教士、商人往南一走,看见的是繁华的市井、四季分明的农田,一嘴羡慕地称呼咱们“天下”,这也难怪。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情感。十九世纪末,中俄两边摩擦很多,但俄国知识分子写到中国,很多人嘴里提到“富庶”“神秘”,带着点向往和敬重。尤其是鞑靼通道修好以后,俄商人进关一看,粮食、丝绸、茶叶滚滚流出。对比自己那嘎啦贫瘠得出奇的黑土地,中国成了传说里的“财宝地”。俄罗斯词典收录的“天下”一词,也慢慢从称呼变成带着敬意、甚至点羡慕的象征,谁都想和“天下”沾点边。

不过话说回来,每逢风浪起,两国互相怎么想彼此,也不是只看叫法那么肤浅。历史总有一些阴晴圆缺。冷战刚结束那几年,很多东北的老百姓都还记得“列巴换土豆”那段日子。小商贩夹着包进俄罗 斯,和莫斯科地铁口的大妈讨价还价。中俄之间虽然大国风范没丢,也难免小打小闹,磕磕碰碰中拉进彼此的生活。
到了今天,不管大写的“天下”,还是网络热词“战斗民族”,都已经变成了普通人嘴里的玩笑、朋友圈的调侃。可仔细想想,每个称呼背后都堆着复杂的历史踪影。两国从互相“隔着草原望一眼”,到现在能互嘲两句、直播里卖自家特产,关系已经走得比老故事还要真切。再走几步,谁知道这些词会不会老化,换成新的叫法?世界还在变,两国人心里的距离也是——有时候拉近,有时候又稍稍拉远,就像春天冻土化雪一样,悄无声息。

生活嘛,就是如此。有时候一口伏特加换来的温度,胜过千篇一律的客气话。至于今后的“天下”还能顶多久,“战斗民族”又会不会也成桥上过客?没人能说得准,倒是路边的莫斯科货摊,还会继续卖着蜂蜜和腌菜。我们,也会怀着点旧日敬意,轻轻地喊一句:“喂,兄弟,最近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