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南京演绎人水共生发展智慧新篇章
这是一篇关于南京“人水共生”发展智慧的文章,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青春华章|南京:人水共生的发展智慧"
秦淮河蜿蜒穿城,玄武湖浩渺如镜,长江浩荡东去……水,是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灵魂与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人与水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书写了一部“人水共生”的壮丽篇章。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京正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创新的实践,续写着这份“人水共生”的发展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风采。
"千年文脉,水韵流淌"
南京的“人水共生”,首先深植于其悠久的历史文脉之中。从六朝的繁华鼎盛,到明朝的永乐迁都,再到民国时期的建都岁月,南京的城市发展始终与水系紧密相连。古老的明城墙依江而筑,形制独特的里弄民居枕河而居,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更是将商业、文化、居住与水景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风貌。历史上,南京人开凿运河、修筑堤坝、兴办水利,既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求,也塑造了城市独特的空间格局和人文气质。这种对水的尊重、利用与融入,构成了南京人骨子里的“水智慧”。
"时代新篇,智慧治
相关内容:
作者:冯晖
9月21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南京,走访秦淮河。
江苏素有“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之说,具体到南京,长江奔腾、秦淮蜿蜒、湖泊遍布、湿地点缀,让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意蕴。如今,南京是国家水网“四横三纵”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江苏省水网“九八三五举纲”骨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南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水对话、与水共生的历史。
因水而丰饶,也因水而多忧。水系交错、地势起伏、降水集中,这样的自然格局将“防洪排涝”这道安全考题,首先摆在了面前。南京始终高度重视洪涝治理,堤防加固、泵站建设和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城市防汛体系不断升级,通过建设自动监测站和多参数水文监测终端,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要素,并将气象、水利、工情信息接入统一平台,为科学调度和应急响应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制度保障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南京在应对洪涝风险中更加主动和从容,让城市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够安全运转。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治水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如果说洪涝灾害治理是人居环境安全的必要保障,那么“水环境治理”,则切实关乎发展的品质与人民的幸福感。
人水和谐,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平衡。秦淮河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为南京市的母亲河,秦淮河不只塑造了南京独特的水文环境,还承载着当地人丝丝缕缕的情愫。近几年,南京当地在秦淮河治理上的投资接近一亿元。在拆除违章建筑、河底清淤之外,还采取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治水思路。据介绍,白鹭洲公园引入沉水植物,利用生态的自净能力来维护水体的平衡,在“最小人工干预”的原则上对水体进行24小时的持续监控,以方便极端情况下及时地介入。
应该说,南京的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截至今年3月,南京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26条国省考黑臭水体监测达标率均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
而比起数据,居民的现实生活则是更为直观的回应:在秦淮河畔,斑斓的灯光与浮动的水色交织,游客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江豚广场更透露出一种闲适的气息。附近居民或是沿着步道散步锻炼,或是围坐在台阶上听一场小型音乐会,为宽广的江面点缀上一丝烟火气。
在南京,水不只作为“隐患”或是“资源”而存在,而是以一种更轻盈的形态融入城市肌理。秦淮河风景区将亲水平台、绿化景观与历史街巷巧妙组合,既展现了秦淮的古韵风华,也不乏现代城市的活力;扬子江生态公园则打造梧桐语城市微客厅,通过图书阅览、研学活动、文化沙龙等形式传播长江文化。水由此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展现文化自信的载体。
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就阐明了“水之性可使之通流,不可使堙塞者”的道理,如今,江河之水奔流如故,城市却因为“治水”的智慧焕发现代化的光彩。从防洪抗涝到生态修复,从水质改善到水文化传承,城市与水共生相伴。未来的南京,还值得更多期待。(冯晖)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