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日常风情,品茗敬神,传承民俗韵味
我们来聊聊潮汕人的日常,特别是“喝茶”和“拜神”这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方面。这两个活动深深植根于潮汕文化之中,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潮汕人的日常:喝茶、拜神"
潮汕地区(主要指广东潮州、汕头、揭阳等地)的生活节奏,看似悠闲缓慢,但其中却蕴含着一套独特而严谨的文化秩序。而“喝茶”和“拜神”正是这幅生活画卷中最鲜明的色彩。
"一、 茶香袅袅:生活的仪式感与社交场"
在潮汕,“工夫茶”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和待客的最高礼仪。
1. "时间与场合:" 茶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喝。清晨醒来自泡一杯提神醒脑,工作间隙与同事、朋友小聚一杯叙旧谈天,逢年过节亲友来访,待客首选便是满上的一壶香茗。即使是日常的邻里见面,也可能在巷口、门口,端出小茶桌,泡上一壶茶,闲话家常。
2. "工具与技艺:" 泡工夫茶有专门的“茶具七件”(或更多件),包括小茶壶、小茶杯、茶盘、茶则、茶针、茶夹、水盂等。冲泡过程讲究“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
相关内容:
我是潮汕人,从小就生活在潮汕地区。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喝茶和拜神是最主要的两个活动。
功夫茶的发源地在福建,但是潮汕地区却将功夫茶发挥到了极致。功夫茶在潮汕地区体现的是一种待客之道,一种生活情趣。或是清淡,或是醇厚,喝茶是一种“慢活”的生活方式。其中,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风度。
温厚恭俭良是对潮汕主妇的高度概括,潮汕女子向来以温柔贤惠著称。那么,潮汕女子的贤惠又该从何说起?我想,从时年八节、祭祀盛典时满目琳琅的粿品中可见一斑。
每年 除夕前夕,我的母亲都会从集市上买来十几斤的白萝卜,削皮、抽成细丝,放在筛子上沥干水分。等到下午的时候,就用薯粉、盐、芹菜、花生等充分混合,做成一个个“菜头圆”。蒸熟以后,可以存放很久。发粿、红桃粿,这两种粿品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制作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女孩子一定要学的,不学就嫁不出去了!这是以前我奶奶常常这样对我说。我不会做,也嫁出去了。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
六月十五,一种名为“粟穗粿”的粿品摆上了五谷母的香案,以此祈求五谷丰登。这种粿品是用粳米粉、黑豆、花生等制作而成,长约20厘米,口感筋道。
七月初七,婆子生。每年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用糯米粉加水做成一个个圆形的软粿,放入滚烫的开水煮熟,捞起后撒上花生碎、芝麻和糖。如此一来,啊婆就会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八月十五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炸一个芋头拜月娘。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典故。话说在元朝的时候,胡人入侵,潮汕人民奋起反抗。到了中秋节这天,就把芋头,潮汕话读作“胡头”,摆上供桌,祈求月神,早日把胡人赶走。
冬至到了,一屉屉 秀才粿 新鲜出炉,有红的,也有白的。大葱和炒鸡蛋的香味把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一碗碗冬至汤圆甜糯爽滑,配上姜薯,真是美味极了!只是,吃了冬至圆,就又大一岁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一年已经接近尾声。母亲这时候会做一种叫做“烙粿”的烧饼,让我 去拜土地公公、珍珠娘娘......说是要送神上天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主要的粿品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酥饺、油粿,鼠壳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的粿品逐渐被蛋糕和面包所替代。或许有一天,红桃粿、发粿、油粿、烙粿等会慢慢消失,湮没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变成一张记录,静静躺在潮汕文化的史册里。
记不全的,欢迎补充。还有,有空来喝茶!
添加微信号:yinmiaojy,关注“茵苗JY”,了解更多潮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