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宋张择端本和明代仇英本。以下是对这两个版本的详细介绍: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
1.基本信息: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 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2.画作内容: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中段以 “上土桥” 为中心,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描写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集中概括地再现了 12 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3.艺术特色: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采取 “散点透视法” 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等,丝毫不失,在多达 500 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二、仇英《清明上河图》
1.基本信息:明代仇英作,绢本,设色,纵 30 厘米,横 987 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画作内容:参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画卷主要分为四段,依次是村郊风光、横跨两岸的虹桥、市区街道、金明池宫殿,画中人物超过两千,且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明代中后期苏州的秀丽山水和市井繁华。
3.艺术特色: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技法,利用中国画散点透视原理,将重点景物有机结合,以山川、河湖、城墙、桥梁等景致分割画面,使之张弛相间,连贯自然。整幅画面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典雅清丽,工而不板,细而不繁,妍而不媚,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图》题材创作的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

仇英《清明上河图》
三、北宋张择端本和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的异同点如下:
(一)相同点
1.题材与形式:两者均为风俗画长卷,采用横幅手卷的绘画形式和全景式的章法布局,通过对城市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
2.画面结构:大致结构有共通性,都描绘了从城郊到城市的景象,包括乡村风光、河流、桥梁、城市街道、建筑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来展现整体的城市氛围。
(二)不同点
1.表现主体与风俗民情:张择端本表现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生活和风俗,人物服饰以长衫、短襦为主,首服以巾、幞头为主,市井生活多以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贸易为主。仇英本则展现明代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的城乡繁荣景象,男子多头戴网巾、身着短褐,画面中多见琴店、古玩字画店等更具艺术气息的场景。
2.作品体量:张择端本长 528 厘米,画有人物 800 余人,牲畜 60 余匹,船舶 20 余只,房屋楼阁 30 余幢。仇英本长 987 厘米,画有人物 2200 余人,牲畜 110 余匹,船舶 30 余只,房屋楼阁 200 幢,桥梁 8 架,场面更为宏大,内容更加丰富。
3.创作主题与理念:张择端本围绕踏青、祭扫、贸易等活动组织画面,以现实主义手法重点展现社会大众忙碌的现实生活,并通过细节隐晦地表现当时的社会危机。仇英本呈现的自始至终都是一派祥和,增添了许多喜庆和享乐的情节,迎合了当时追求享乐玩赏的审美需求。
4.绘画风格技艺:张择端本以凝重平实和沉稳大度为基调,线条简洁坚凝,界画和山水笔墨精准且富有韵味,人物造型朴拙生动,以水墨为主,局部略辅以花青和淡赭色。仇英本整体上表现出精雅明丽的格调,线条趋于简率,笔墨世俗气息浓厚,采取青绿山水的用色之法,色彩亮丽。

四、北宋张择端本和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1.提供北宋社会研究资料:该画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生活和风俗,展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如木质结构的瓦顶房屋、高大的彩楼欢门等,以及人们的衣冠服饰,如男子身着长衫、短襦,首服以巾、幞头为主等,还呈现了汴河中漕船运输、修理车辆、贩卖器具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贸易景象,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经济活动、社会风貌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2.反映北宋绘画艺术水平:张择端本以凝重平实和沉稳大度为基调,线条简洁坚凝,界画和山水笔墨精准且富有韵味,人物造型朴拙生动且极富生活情趣,以水墨为主,局部略辅以花青和淡赭色,色彩契合清明时节,体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北宋绘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作为北宋时期的原作,年代久远,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发展以及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1.展现明代苏州社会风貌:仇英本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了苏州的秀丽山水和市井繁华,所绘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及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既有街巷、桥梁、河道、码头等场面,又有婚娶、宴饮、雅集、演艺等细节,展现了明代中后期苏州的社会状况、风俗人情、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等,是研究明代苏州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图像资料。
2.体现明代绘画艺术特色:仇英本整体上表现出精雅明丽的格调,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技法,线条趋于简率,笔墨的世俗气息浓厚,色彩亮丽,与所表现的欢庆气氛相合,体现了明代中期绘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尤其是仇英作为 “吴门画派” 的中坚力量,其绘画技艺和风格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对研究明代绘画的发展和流派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3.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虽然是在借鉴张择端本的基础上创作的,但它是独立的原创作品,凝聚了仇英本人的才思异想和绘画技巧,是对《清明上河图》这一题材的创新和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展示了不同时代画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和表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