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

聊聊“摽梅之年”,古代小姐姐的“适婚警报”与摽梅时节怯衣单的忧思

聊聊“摽梅之年”,古代小姐姐的“适婚警报”与摽梅时节怯衣单的忧思"/

“摽梅之年”这个说法确实很有意思,充满了古典韵味和东方文化的特色。我们来聊聊它。
"“摽梅之年”是什么意思?"
“摽梅之年”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这首诗:
> 摽有梅,其实七兮。 >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 摽有梅,其实三兮。 >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 摽有梅,其实壹兮。 > 求我庶士,迨其盛兮。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 梅子开始掉落了,(地上)有七个。 求我的那些士子们,(要)趁着吉日(去求婚)啊。 梅子掉落了,(地上)有三四个。 求我的那些士子们,(要)趁着现在(去求婚)啊。 梅子掉落了,(地上)只有一个了。 求我的那些士子们,(要)趁着它(还)茂盛(的时候)啊。
这里的“摽”(biào)是掉落、摇落的意思。“摽梅”就是指梅子成熟后,开始从枝头掉落下来的时节。梅子成熟时颜色鲜红,掉落后虽然还挂在枝头,但已显憔悴,意味着时日无多。
"为什么是“

相关内容:


先搞明白,“摽梅之年”到底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古代女子到了该嫁人的年纪,一般指15到20岁。这词儿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翻译过来特直白:梅子都掉得只剩七成了,想追我的小伙子,赶紧挑个好日子来啊!你看,古代小姐姐催婚都这么有诗意。

那古人咋用诗词说“摽梅之年”的姑娘呢?《诗经》里那首算鼻祖,后来的诗人也常提。比如有句“摽梅时节怯衣单”,不光说年纪,还带出点少女的娇憨;还有“东邻有女正摽梅,粉面朱唇未许媒”,直接描绘出适龄姑娘没婚配的状态,字里行间都透着“这姑娘该找婆家了”的意思。

对古人来说,“摽梅之年”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年纪,简直是女子人生的“关键KPI”。那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姑娘到了这岁数,家里就该忙着托媒人、寻人家了。要是过了这年纪还没出嫁,不光姑娘自己着急,家里人也觉得没面子,甚至会被人议论。就像现在长辈催婚,只不过古人催得更“名正言顺”,毕竟《诗经》都给打了“广告”。

说到相关的故事,想起个民间小传闻。古代有个姓张的姑娘,十五六岁正是摽梅之年,长得好看又勤快,可家里穷,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家。有回镇上赶庙会,她摆摊卖绣品,恰巧被路过的秀才看到。秀才见她绣的梅花栩栩如生,又听说她正到摽梅之年,就想起《诗经》里的句子,当场吟了句“摽梅初落时,偶遇绣梅人”。姑娘听了又羞又喜,后来经媒人说合,两人还真成了亲。你看,这“摽梅之年”,还成了古人姻缘的“牵线搭桥小暗号”呢!

发布于 2025-09-23 23:42
收藏
1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备课,探寻自然诗意,触摸多彩世界 下一篇:梅香深处,梅花的爱恨情仇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