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捞海胆,探寻海洋美味的新篇章

青未了捞海胆,探寻海洋美味的新篇章"/

我们来聊聊“青未了|捞海胆”。
这个标题很有意境,“青未了”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描绘的是一种广阔、生机勃勃、无边无际的景象,特别是“郁郁青青”所代表的茂盛和活力。
将“青未了”与“捞海胆”结合,画面感就很强了:
1. "生机与活力的象征":“青未了”暗示了海胆生存环境的生机勃勃,它们通常生活在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海底世界。这“青”可能指海胆本身的颜色(有些种类带有绿色或棕色),也可能指它们赖以生存的海藻、珊瑚等。 2. "收获与丰饶的意境":“捞海胆”则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指向对这种海产品的捕捞。将充满生机的“青未了”与收获的“捞海胆”并置,可能寓意着从这片丰

相关内容:

文/田樱(辽宁)

记得,孩提时父亲曾带我到付家庄赶海,钓鱼,挖蚬子,打海蛎子,而捞海胆,趣味十足。

大连海域生长的海胆,一般有两种:黄海胆,又称马粪海胆;紫海胆,又称“大连紫海胆”,是大连海域特有的品种,因浑身长着锋利、辐射状的黑色芒刺,形似黑铁锅,因此大连人给它起了个“剌锅子”的俗名。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坚硬沙泥质浅海地带,具有避光和昼伏夜出的特性。

父亲告诉我,6月到8月,海胆最肥美鲜亮。海胆常常在深水大流的岩礁石缝海胆里,以海藻为食,特别喜食海带和裙带菜幼苗。因此,我和父亲常扎猛子,到深水岩礁的海带中去捕捞,赶上渔汛期,渔获还不少呢。海胆大都藏在细腰的石缝处,礁石下,水洼里。因海胆有刺,不像赶海螺、打蛎头,用手捡,而是带着橡胶手套,用漏勺,像捞饺子一样,一漏勺一漏勺地往筐里捞。有时还需要把礁石掀挪开,然后把漏勺伸进去捞。父亲带着我,就是这样满满收获了一篓海胆。

我喜欢吃海胆,最鲜美的莫过于母亲做的海胆汤了。母亲把我们赶海收获的海胆,先是洗净,再撬开黑色带辐射状芒刺的软壳,壳内是状似桔子瓣、黄色的海胆黄,然后用羹匙挖出,放进沸水中,再加上葱花、香菜和盐,加热后做出的汤菜。“桔瓣”呈小米粒状,喝上一口,微苦中透出鲜香,鲜而不腻,鲜亮爽口,沁肺开胃,越品味越有味道。用鲜亮的海胆汤做卤,加到母亲做的手擀面里,是我最喜欢吃的饭菜。现在,每每想起母亲的海胆卤子手擀面,仍觉满口生津!孩提时的回忆一直留在我的美好记忆里。

岁月如梭。家乡的海胆,从家乡人的饭桌上,走进了大雅之堂的宴会。记得,有一次在棒锤岛宾馆接待日本客商,晚餐上了一道生海胆。这是经过挑选的紫海胆,个大,黄多,去掉内脏,经过细心处理后,再将海胆黄放进黑色带辐射状芒刺的软壳内,看上去,好似清淡鲜美的鸡蛋羹,一小碟辣根加酱油,用羹匙舀上少许,吃起来原计原味,鲜亮可口。

一阵嚎嚼,爽快淋漓,喜得日本客商用中文连声说:“好吃!好吃!”客商问起海胆的产地,餐厅服务员告知是獐子岛。客商点头说:“獐子岛的海胆,是日本料理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一次生海胆宴,听到了家乡海胆漂洋过海,名声在外的信息.让我感到格外欣喜。后来,大连先后推出了“獐子岛”、“荣”、“诚”、“静”等品牌的“虾夷马粪海胆”,被越来越多的日本消费者所喜爱。

我随市经贸团到日本北九州的小仓市,参加“西日本国际贸易博览会”时,看到贴着大连“獐子岛”牌“虾夷马粪海胆”广告的摊位,每天都吸引着许多客商订货。我问起业内的一位行家,为何大连“獐子岛”牌“虾夷马粪海胆”,如此受到青睐,他用一句简短的行话概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海物。獐子岛的一方海水,养殖了特产海胆。”

家乡的海胆,鲜活了家乡的饭桌,也鲜活了海外餐桌。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 笔名:田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424242@qq.com

壹点号 书卷文苑

发布于 2025-09-06 19:12
收藏
1
上一篇:捕食者的痛,揭秘动物界“刺头”们的生存智慧 下一篇:海胆之谜,究竟食何美味?为何带刺珍馐竟能高价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