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那个大冬天,北平的街头冷得让人直哆嗦。可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毛主席带领队伍走进了这座沉淀千年的老城。外头残雪还没化,胡同里却已经有糖葫芦在叫卖了。大街上的车马和行人也慢慢多了起来,战火气息和生活味儿混着,别提多有意思。谁都能看出来,北平和平地易了主,还真有点独特的安静。

其实,那时候谁来定都,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当时在中央内部,说破天也有一打城市当候选。南京、西安、洛阳、哈尔滨、广州……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不是地理有难点,就是历史包袱重。每说起一个名字,都能扯出一堆旧账。毛主席也不是说拍脑袋就决定,想来想去,压力大得不行。

说到北平,历史底子厚归厚,其实起初并没有那么闪耀。元朝时,蒙古人才把“大都”弄得有点国际范儿,马可波罗的认可是那时候才有的。后来朱元璋又选南京当了首都,北平差点就被冷落了。要不是朱棣下决心北迁,东北亚可能压根没这历史节点。所以,从明朝到清朝,北京才真正变成权力中心。

再后来,清末的故事谁都晓得。洋人来了好几拨,把北京拿捏得死死的,历史学家和普通百姓对定都这块心里都打鼓。老有人劝别把首都放海边儿,就怕有外侵,又怕海防不靠谱。南京、广州,看着合适,谁都说好,可毛主席就是没动心。

延安名气大是有道理的,夜半狼烟顺着黄土高坡直冲天空。可大家也都知道,那地方没工厂没工业,适合革命,却不方便管理全国。还得考虑以后建设啥的,地大人广,真搬过去多半还是吃土。西安、洛阳也都被提名过,但毕竟老故都,战后旧房破地,河水闹腾,现代化这事儿没底气。
哈尔滨其实也有人建议,靠近苏联,工业底子强。可天就是冷,外加对苏联依赖太大。真要有个地缘摩擦,哈尔滨就被“卡住脖子”。毛主席想着,“首都还得自己扛得住”,所以只用作参考。
翻来看,南京、广州这些南方大城条件也都不差。交通、工业、气候样样行。但国民党的地头蛇还没清理干净,真搬过去搞建设得提心吊胆。海边儿的城市也不安全,有外国舰队在那晃悠,更没人睡得安稳。
毛主席下最后决心,多亏了王稼祥等几位高参给他撑腰。北平占着华北大平原的便宜,交通、通信、物资调度全都利索。南有大片农业,北有山脉屏障,看着比大家想得都要好防守。再想一步,离东北、苏联近,便于搞建设,拉外援也方便。
城市基础设施在当时算能用。老百姓做事有劲头,街道、广场、房子可以大刀阔斧重新设计。天安门那块儿开阔地,留了不少规划余地,为后头各种大型活动、会堂、纪念设施省了不少麻烦。说穿了,人文气息巴适,地理也靠谱。
当然,没人说北京绝对没隐患。后来的冷战、核威胁,让大家都捏把汗。但历史就是这样,你得抓住那个最好可选的机会,剩下的都慢慢应对。要不是毛主席和高参们一个劲掂量、斟酌,今天首都还不一定在哪儿呢。
建国那天万人空巷,天安门广场彩旗飘飘。宣布新中国成立时,大家一时全都成了见证人。到现在,北京在亿万中国人心里,就是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线。大家偶尔念叨,“要是当初定都南京会怎样?”但说到底,历史总归没回头路。
挺有意思的,这事儿刷个微博看大家讨论,个个都能抖出来几段往事儿。首都不一定最完美,是现实一步步推着往前走。每次路过天安门,总有种“历史原来真的离自己很近”的错觉。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