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直播间“点名种草”!西昌特产“这抹甜”,带你领略来自大山的甜蜜诱惑

央视直播间“点名种草”!西昌特产“这抹甜”,带你领略来自大山的甜蜜诱惑"/

这份来自大山的“这抹甜”,请收下!央视直播间“点名种草”的西昌特产,确实是咱们凉山彝族自治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代表着大凉山深处那份淳朴与甘甜。
央视直播间能“点名种草”,足见其品质和特色得到了认可。这“这抹甜”,不仅仅是指西昌特产本身的风味,更蕴含着:
1. "自然的馈赠":大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农产品。无论是阳光充足的葡萄,还是高山雪水的滋养,都让这里的特产充满了自然的本真滋味。 2. "辛勤的汗水":这些优质的特产背后,是当地乡亲们世代传承的耕作智慧和辛勤付出。每一颗果实、每一块土特产,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3. "彝风彝韵":西昌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地带,很多特产如花椒、火把果等,都深深烙印着彝族风情。品尝这些特产,也是一次文化的体验。 4. "甜蜜的希望":这份“甜”,是物质上的甜蜜,更是当地人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向共同富裕的希望和喜悦。
"那么,这份“来自大山的这抹甜”具体指哪些宝贝呢?"
虽然具体“点名”的细节可能需要查阅当时的直播内容,但通常央视直播间推荐的,大概率会包含以下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西昌特产

相关内容:

在央视探班秋晚的直播间

每一天都是“干货满满”

从月饼到水果

从鲜花到非遗

一大批“西昌产”“西昌造”火速集结

小编不得不说

节目组这次真的很用心

直播间里每一波的安利

都深入人心

在第三场直播里

被裴斐老师

频频翻牌的

竟是这款来自大山的“甜蜜诱惑”

它就是源自西昌高山滋养的蜂蜜

每一滴都是自然的味道

除了甘甜的口感

“西昌产”蜂蜜也是希望的代名词

作为大山群众的致富“蜜”

这些年来

它让成千上万的大山群众摘掉了“穷帽子”

过上了“甜日子”

“西昌产”蜂蜜:躬耕于野汇集百花之甜

在央视探班秋晚的第三场直播中频频上线的小罐蜂蜜——小酿蜜,是地道的大凉山特产,由西昌成凉工业园区提供,这里四季有花开,月月有果香,丰富的蜜源酿制了这一抹抹天然的“甜”。

(图片来源于成凉工业园区)

采得百花香,才能酿得“一抹甜”。好的蜂蜜,对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幸运的是,西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蜜蜂也偏爱。

从深山沟涧走到聚光灯下,西昌这“一抹甜”,得来不易。

西昌出产蜂蜜的村落,大多都是昔日的“贫困村”,地处海拔1800米以上的二半山区,在莽莽群山之中,偏远闭塞,几无产业,是西昌曾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骨头”。

靠山吃山,把资源劣势转化成优势,才能给群众“造血”。面对困境,西昌逆势思维谋发展,经过充分调研、考察、论证,下拨扶贫专项资金223万,开足马力引领6个乡镇15个贫困村中华蜂养殖示范基地落地生根,在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扎实推动3000箱中华蜂在螺髻山、牦牛山和磨盘山腹地“安居乐业”。

绿水青山为中华蜂养殖带来“吹糠见米”的功效,依山而居,向山而生的蜜蜂,在大山群众的辛勤坚守中耕耘苍野,食百花香蕊,饮甘泉之水,吸天然精华,丰富的蜜源植物酿制了纯正的土蜂蜜。

中华小蜜蜂 成就“甜蜜大事业”

中华小蜜蜂的养殖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易学,坡地、林地、自家房前屋后都可饲养,老人、妇女均可轻松管理。很快,这一“甜蜜”产业就在群众中推广开来。

中华蜂养殖基地落地后,西昌对群众开展蜜蜂养殖培训,并引进扶贫企业开展对口帮扶,解决蜂蜜销售的后顾之忧。

项目落地以来,成效初显,其中安哈镇的大箐村,芊旷村,樟木箐镇的斯阿祖村、阿嘎倮古村,琅环镇的麻棚村、长梁村、西洼村,开元乡的瓦都西村、瓦额村等9个中华蜂养殖示范基地,收获7154余斤纯天然山花蜜,收益28万余元,迎来了“甜蜜事业”的开门红。

依托小蜜蜂,发展大产业。眼下,西昌继续在稳产保质、品牌营销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把“西昌产” 蜂蜜品牌推向市场和消费者,把中华蜂养殖产业做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生态产业、支柱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管是青山云雾的远方,还是群蜂飞舞的花丛,无论是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还是在接续乡村振兴的途中,西昌,人与山,人与蜂,辛勤劳作,紧守相随,共同演绎“甜蜜”西昌。

发布于 2025-07-29 05:28
收藏
1
上一篇:包头美食狂欢再升级!又又又成为全国焦点! 下一篇:不吃完这些,别说你国庆来了西昌!国庆美食攻略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