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小葡萄铸就大产业,特色农业发展新优势
四川西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小葡萄发展成大产业,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特色农业之路。其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优势:"
"光照充足:" 西昌地处亚热带高原,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400小时以上,远高于四川盆地和其他地区,光照充足有利于葡萄的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糖分和风味物质。
"气候干热:" 西昌年平均气温15.1℃,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仅923毫米,相对湿度较低,这种干热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有利于葡萄果实的糖分积累和品质提升,同时也能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沃:" 西昌大部分地区为紫色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
"海拔适宜:" 西昌大部分葡萄种植区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独特的海拔高度进一步加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葡萄果实的品质提升。
"二、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战略定位:" 西昌市政府将葡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了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资金投入:" 政府在葡萄产业发展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为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内容:
四川西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小葡萄 大产业
本报记者 王明峰
“今年又是个好收成,葡萄能卖个好价钱!”近日,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宁镇三百村,正在修剪葡萄藤的村民王潘笑得合不拢嘴。在她身后是成片的葡萄林,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惹人喜爱。
在西昌,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2020年西昌全市种植规模10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30亿元,户平均收入达10万元,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因地制宜,助力农户增收
西昌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适宜晚熟葡萄生长,产出的葡萄果穗适中、肉质硬脆、风味浓甜,受到市场欢迎。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西昌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2019年,西昌葡萄产业园区被纳入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
“在产业园里,不只我学会了葡萄种植技术,我父母也学会了。”王潘说,以前他们村主要种植水稻,如今很多人因为种植葡萄而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王潘算了一笔账,他们家种植了六七亩葡萄,亩产达到了6000斤,收购价就达到了7元一斤,最高10元一斤。算下来,一亩地的纯利润在2万元以上,一年能赚十几万元。“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王潘说。
打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
葡萄种出来,销路怎么保证?
“我们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西昌通生农业负责人刘邦凤介绍,为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益,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当葡萄价格较低时,公司会以保底价收购葡萄,用于酿造鲜食葡萄酒,确保农户的收益不减。
除了葡萄种植,西昌不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向葡萄上下游产业发力。西昌通生农业与法国一个葡萄酒酿造团队合作,研发出“桃红”“甜白”两款受市场欢迎的鲜食葡萄果酒。目前,西昌通生农业一年消纳200吨鲜食葡萄,产酒100吨,实现产值1700余万元。刘邦凤表示,力争5年内再建4条葡萄酒生产线,年消纳2万吨鲜食葡萄,产酒1万吨。
当前,西昌正着力推动构建“3+2”产业体系,推动葡萄、蔬菜、花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做强玉米制种、油橄榄两大特色重点产业。
科技赋能,发展现代农业
一个个二维码,为葡萄产业赋能。只需要扫描贴在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产地来源、施肥用药、生长天数以及采摘时间等详细信息,在科技的支撑下,“舌尖安全”尽在掌握。
6月中旬,攀西农特产智慧运营中心在西昌开馆。从此,采购商只需要在交易展示中心就能完成看货、下单、预定。同时,中心还向农户提供包装、物流等服务,“一站式”双向服务效率颇高。
西昌农投总经理李忠文介绍,攀西农特产智慧运营中心占地150亩,借助智慧化服务和强大的溯源体系,紧密连接西昌农产品产销两端,让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好。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魅力,以科技提升带动产业提质。”西昌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说,在“3+2”产业体系建设中,西昌以现代农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和“产学研推”一体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机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