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探寻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两大时代变迁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特征。
"春秋":
-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背景: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的一个阶段,周王室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争夺地盘和权力。
- 名称由来:这个时期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它是由孔子编纂的,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事件。
- 特点: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逐渐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变革。
"战国":
-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背景: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的一个阶段,周王室更加衰微,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 名称由来:这个时期得名于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争斗。
- 特点: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同时,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武器更先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相关内容:
提起东周,脑子里直接蹦出来的不是帝王将相的豪言壮语,而是王室衰败,还有一大堆诸侯国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谁能想到,当初拥有至高权力的周天子,沦落到在洛邑只剩个名头?偏偏历史就是这么不讲情面,到了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东迁,东周的大幕被生生拉开!而这东周里,竟还细分出春秋和战国,隔着屏幕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纳闷,凭啥非得拆开说,难道两者真有天壤之别?
有人觉得,春秋只代表春天和秋天,太草率。事儿可没这么简单。考究一点:春秋其实是当时的“时令记事法”,记大事就和天气捆绑,你看鲁国的人,竟然直接把国史命名为《春秋》。这名字既有仪式感,又透着一股子朴素。倒是挺有意思,许多学者说孔子本人写的,也有人辩解是鲁国史官合集,这事谁也说不死,全凭信哪一家。
西周灭,平王一走,整个中原像被摘了帽子的孩子,彻底没了规矩——权威只剩空壳子。周礼好歹还能稳住场面,但在春秋早期,诸侯心里多少还得瞄一眼洛邑那边。敢跟天子刚的?要被天下人戳脊梁!可劲想想,也许是惯性作祟。
但局面乱了终究乱了,各路诸侯开始显山露水,第一拨鲜明的主角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啥的,谁不是冲着“尊王攘夷”“护卫宗主国”的美名行走?管仲一手捧出齐桓公,表面维护周家颜面,实际上谁都明白,那是给自己刷存在感。比如晋文公死的时候想按王礼安葬,周天子一句话不答应,这霸主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守规矩”,表面上煞有介事,实则心照不宣。
不过吧,这个“霸主”当得还真累,天天被传统桎梏着。随便想象,好几个国家捧着诸侯大印,不是装孙子也得装样子。你说这世道傻不傻?反正规矩在,胆大的也不敢明着造反。
问题来了,到底哪儿为界才算春秋变成战国呢?历史上没啥一刀切的分界。现在学界大多瞄准公元前475年,勉强往前倒着数,说是“越灭吴”,大局已定。其实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清楚,春秋的名分快混不下去了。霸主接班制度瓦解,各家都擦枪磨刀等着争地盘,谁讲求义气谁死得快。
战国,这俩字一听就知道不安生。刘向弄了本《战国策》,专写各路国策、公纵合横、奇谋诡计,光名字就透着股风暴。春秋讲周礼,讲共主,到了战国呢?啥规矩都撕碎。连天子的名头都不爱搭理。所有国家都在搞变法,招贤纳士,谁手里拳头硬谁就说了算。礼崩乐坏这词,就是这个时期的最大标志。
魏文侯这人,混迹战国初期,动静不小。他拉来一帮高人,大张旗鼓开疆拓土,能听得进反对意见,心胸不算窄。魏国南北两面讨好,一下子成了“三晋”之一,把晋国的死对头们都拴在自家腰带上,腾出手来改革。有人说这是魏国的黄金时间,那也没啥毛病,毕竟其他国家还在吵架呢。
可惜好景不长。魏武侯继位,跟他爹路子完全不对,一面对外压力越来越大,一面对内人才流失,朝堂那点精气神全没了。魏国的领先优势,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蚕食掉。后面秦国猛地蹿出来,把魏、赵、韩磨得团团转,魏国再也回不到巅峰。
这些背后细节,其实和今天网友聊职场差不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栽树的人和乘凉的终究不同。这魏文侯要是给后人留下更坚实的基础,局势大概率会改写。可是“要是”这俩字,历史里永远行不通。
战国里头最坐得住的,得数秦国了。它老老实实在西北角落待着,不声不响地搞自家大改革,商鞅、张仪这波人,敢想敢干,好坏不论,求变有一套。网上一查,商鞅变法时,人口锐减百分之十七,但粮食增产百分之三十——权威学者《战国人口地理简论》中这样算的,细思还真刺激。强国得用强手段,这个没啥可辩,但也有人认为商鞅一手铁血治国,根本不算长久之计。况且后来秦失民心,二世便亡?逻辑链条拉长,矛盾就出来了。
不过秦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六国拉帮结派,几十年搭成合纵连横大戏,都没能挡住秦国崛起。数据上看,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彻底打开地理围堵。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宣布“海内为一”,连地图都得重画,谁还关心过去的那些破规矩?突然间,“春秋”与“战国”这两个词,变成了历史教科书里冷冰冰的节点,但当时的人们,恐怕没人知道自己正处在时代的分界线。
细看这两个时期,谁都想当老大。但春秋靠道德、制度、面子争。到了战国,拼的是兵力、改革、铁与血。但你真问我界限那么清晰吗?说不清。春秋末期很多现象已在发酵,战国初不外乎水到渠成,只是到了某个时间点大家忽然发现,旧的那套说不通了。
也有专家扯到经济、技术,比如铁器普及,农业效率提高,各家都有了独立发展的条件,根本不需要靠天子的支持。前头说过周王室没权威,谁管那座空城?国家体量变大,管理模式也换了。政体转向集权君主,实权渐渐集中,这才有后来秦朝的“天下一家”。
你再翻一本《左传》,或者《史记·六国年表》,满篇乱局,志士仁人,一边感叹世道,一边拼杀权谋。夹缝中求生存,搞不好明天就亡国,这招谁惹谁?不过古人自有他们浪漫与凶狠的一面,如今只能从零碎文字里琢磨。
其实细究下去,春秋与战国之间有必然的传承关系,也有不可逆的断裂。前者塑造礼制,后者推崇法治。前者讲大义,后者看成效。却又处处重叠、彼此消融,哪来那么多泾渭分明?
至于体会,有时觉得历史就像一锅乱炖,你想单独捞出一块,有时候捞准了,有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头。春秋、战国各自精彩,失误和成就全塞在了那段轰轰烈烈的大转型里。
这么多年过去,争什么为“春秋”,什么是“战国”?现在不少人还在讨论,但对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也许只剩下身不由己地被潮流推走,总结不出头绪。王权更迭,礼治崩塌,分合轮转,现实远比书本深刻,一分归纳两分迷糊,噪音与真相混杂,反正没有谁能彻底说清楚。
就像今天的人们翻历史书,拍案叫绝或心生唏嘘,背后都是对身处纷争年代的隐隐共振。你说春秋和战国,究竟该怎么界定,这么多年也没个定论。所有的分界线、每段故事,大抵如此始终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