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春秋战国,其实就是一场自乱阵脚的百年大戏。说它热闹也不算错,说它荒唐实则心酸!手头总有一些数据在闹腾,查来查去,东周那五百七十年,老百姓真正的太平时光,怕是一个手掌头数不全。这事儿要搁在现在谁信一个“共主”只剩块巴掌地,还不敢出声?

有人这都怪西周后期周幽王惹的祸。事实摆这,幽王为宠妃褒姒玩火,太子宜臼只好蹿去申国投奔外公。有些说法太夸张,褒姒“烽火戏诸侯”,换成流量小生,就是现代的热搜大瓜。结果申侯、犬戎、曾侯联合冲进西土,幽王当场毙命。宜臼顺势搬家到洛邑,这东迁可不是啥“战略转进”,就是被打破了头,被赶鸭子上架。谁笑到最后?说不清,周天子威信瞬间稀巴烂,坐稳王位的周平王被扣个嫌疑帽子弑父之名没洗得干净。你说这事怎么往下讲?

东周的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吗?有谁还真信这一套,谁还跑到洛邑去兜兜转转,朝会必到?恐怕都在自家搞小动作。分封制的好处初衷也无非是让各国安安分分,诸侯守着地盘,进贡意思意思,天下仿佛一锅齐心粥。可人心是会变的,那些诸侯,谁甘心一辈子当配角?明面上恭敬周天子,背地里只想着自家咋掏出一口大锅煮肉吃。联合相互攻伐、阴谋阳谋都上桌,谁要说东周后期还能保持大一统,肯定没看历史书。可偏有人拿那“八百年周朝”说事儿,细致点至少五百年是虚有其表。

历史记录就喜欢挑重点。“春秋”这俩字咋来的?别迷信名字,实际不过鲁国老史官按四季归纳,每年筛筛筛,把碎片化的事儿按年编排,取名叫“春秋”。跟咱现在做年终一样,简单粗暴。这会子,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轮流摇晃霸主大旗,表面风光无限,骨子里各有各的怕死招。

细数春秋后期,看看晋国那段糟心事。韩、赵、魏三家摸着机会,把智氏一把端掉,“三家分晋”操作流畅。号称家天下,实际上连底裤都分没了。有人这会儿便是战国元年。不全对,但谁又能分清?学界争得面红耳赤,百姓不关心这些门道,只晓得从这时扯皮战争节拍加快,大家都在搏命抢饭吃。

到了战国,哪还有和气可言。强国吞小国,上位只要快狠准。六国列强一边互打,一边防秦扩张。各国都学精了,拉手变法,拼命和时间赛跑。变法这词现在也用,可往回翻历史,商鞅做得才够决绝。彼时的秦,当真弱到让人替他害羞。但商鞅硬扛,把法度一层层上紧。户籍丈量、军功论赏、迁徙农田、户口分明。谁再拈轻怕重,掉脑袋。秦国因此腾空,一发不可收拾。谁敢说变法无用?

其实“战国”俩字的实意,就写在这些吞并、变法和逃亡的故事里。弱小的国,一夜被灭。大国吃肉,小国啃老骨头。民间流言碎语太多,诸侯自立门户。七雄格局好像很合理,但其中的博弈远比课本上复杂。历史数据显示,春秋三百多年有百余国,战国后期设七雄,也不过幸存者名册罢了。

秦国凭什么吃下六国?很多时候讲得太厉害了,其实是对手时运不济。燕国远在东北,与秦隔着一长串地盘,自保都费劲。楚国夹江南,勉强撑一口气。魏韩赵勾心斗角替秦清扫障碍。齐国底子厚,可到了末端,犹豫不决,谁来救?“六合归一”,并不是单靠一人智慧或一国变法,再巧也巧不到头。老百姓为了口粮东奔西跑,贵族互掐嘴仗,失地、逃难、流血,才是这五百年合成的主旋律。
纵观这五百多年折腾,天子只剩招牌。各国诸侯狼子野心,坐稳朝堂的极少。史书喜欢对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说是交接旗子,诗意得很。实地考察能看到什么?烽火四起的城池、被迫东迁的宫廷、谁都信不过谁。看似繁华的都城,转身就换主人。也有评价周天子看似无力,但正是他的隐忍,让文化、典章没有断脉。可真要追根究底,政权碎片碎得一塌糊涂。
但也没见人多责怪周王室,百姓只关心吃饱肚子。学者争吵哪一年“春秋终结战国肇始”,老百姓只知税重粮贵。秦一统中原,有人喊乱世终结了?不至于,还是有人不服,还是有郡县十里不同音。可战争终于减少,烽烟压制下,人也安静了。可也有人其实春秋战国没什么断层,只有不断加速的争权游戏。有的国家灭亡,百姓丢了土地,只好向新主耕作。输了就割地赎命,赢了还是要担心明天会不会兵临城下。这种挣扎,靠开几次盟或者朝会解决不了。
检索多种历史档案,学者的考证数据显示,东周共计五百一十五年,期间战事记录超过三千五百起。秦国在整体兼并中,前后花费六十多年才彻底平定疆域。流行网络观点,有人拿楚汉争霸算是战国余音,也有说是全新开始。流派不一,数据支撑倒是勉强契合。
现在再追问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答案其实也不深。都是人心不齐后的大尬场,只有名义上的“共主”,没了实际上的统一。东周不等于一国,春秋、战国,也不是线性递进。谁说春秋过去就该春暖花开?说是战国没一点脑力斗争?总感觉这些标签都是后来方便。
千百年过去,读这些故事,看这些合纵连横,哪怕一时找不准哪条才是真伪。历史纵深,谁能看清下一步?但不妨跳出来想,五百年春秋战国,最多留下的,是人的精气神变得分裂又坚韧。
到头来,没有永远的王朝,只有各怀心思的众生和无法预判的未知局势。一切都被这困局拉着继续往前走,看上去遥远,其实所有人都活在时代推搡下的今天,不然,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