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拉奇遇记,从平凡到卓越的变身传奇

曲拉奇遇记,从平凡到卓越的变身传奇"/

“曲拉”变身记
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做曲拉的小姑娘。她天生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但她的性格却像她的名字一样,有些弯曲,不那么直率。曲拉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在村边的溪边钓鱼,或者在山间的小路上探险。
一天,曲拉在探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古老的魔法书。书中记载了一种神奇的魔法,可以让人或物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好奇心驱使下,曲拉小心翼翼地翻开了一页,突然一道光芒闪过,她的眼前出现了一位神秘的魔法师。
魔法师告诉曲拉,他是一位守护古老魔法的使者。由于曲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冒险的勇气,他决定赋予曲拉一个特殊的魔法,让她可以选择一种变身的能力。
曲拉犹豫了一下,她想起了村庄里那些单调乏味的日子,她想要变得与众不同,给村庄带来一些惊喜。于是,她选择了“变身”魔法。
魔法师在曲拉的额头上轻轻一点,一股温暖的力量流入她的身体。曲拉闭上眼睛,感受着这股力量在她体内流淌。当她再次睁开眼睛时,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变成任何她想象中的东西。
起初,曲拉尝试变成了一只小鸟,她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看到了村庄从未见过的美景。接着,她又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与花儿们共度美好

相关内容:

新华社兰州9月2日电题:“曲拉”变身记

新华社记者石超、张文静、文静

要不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乳(曲拉)交易中心碰到记者,牧民拉马加可能还不知道,做了这么多年曲拉,自己竟和雀巢、卡夫等知名企业“关系密切”。

“曲拉”源自藏语译音,说的是新鲜牦牛奶提取酥油后剩下来的副产品,即奶渣。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一名牧民家中拍摄的“曲拉”(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过去,和大多数牧民一样,拉马加要么倒掉奶渣,要么把奶渣晒干做成曲拉。曲拉就成了牧民日常食用品或牲畜初春补充的饲料。

拉马加家住甘南州碌曲县尕海镇加仓村。这里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一部分。

“吃不完,卖不掉。”多年前,曲拉过剩,一度困扰着拉马加和牧民们。直到遇到了甘南华羚乳品集团,拉马加的“烦心事”变成了“甜心事”。

实际上,曲拉富含的牦牛乳酪蛋白是生产干酪素的重要原料,而干酪素具有良好的黏合、成膜和光亮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非常大。雀巢、卡夫等知名企业就是华羚乳品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

这家地处甘南州合作市的企业借助科技创新,建立了技术研发团队,联合中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不断提高曲拉附加值,开发曲拉“高端”线路。


这是8月2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一牦牛乳制品企业拍摄的乳制品车间。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不只是简单的买与卖。该企业还打造了曲拉交易中心,并在乡村设立收购点,聘请牧民作为企业员工,统一收购曲拉。

现在,拉马加干劲十足,因为“自己现卖现结,企业从不赊欠”。

华羚乳品集团董事长敏文祥介绍,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牧民建立了稳定的产业带动长效机制。尤其是曲拉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其价格由最初每公斤1.2元上涨到最高时的每公斤53元,增长了44倍。

敏文祥表示,该企业累计投放牧区的原料收购资金达到86亿元,带动甘肃、青海、四川等五省藏区牧民10.6万户53万余人发展养殖业。其中,带动了2.95万户甘南州牧民。

依托藏区丰富的原料市场,该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带动效益日益明显。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多河村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挤奶工正在劳作(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作为企业指定的收购工,甘南州夏河县博拉乡村民周加布几乎每天都要到收购点收鲜奶。“在家门口就能把奶卖了,人很多,常常需要排队等候。”

除了做好收购工,周加布还会卖牦牛奶和曲拉,一年下来,挣的钱多了起来,日子也好过了起来。

当前,合作市970户558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企业带动,稳定增收。牦牛乳、曲拉产业对牧民群众户均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5%。

甘南州委副秘书长郭路表示,曲拉的“变身”帮助着越来越多农牧民脱贫致富。“世界稀缺、中国特有的牦牛浑身是宝,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政府、企业和牧民可以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目前,拉马加长年给企业供应曲拉,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对他而言,“奶渣渣”真的变成了 “金疙瘩”。(完)

发布于 2025-07-20 00:43
收藏
1
上一篇:曲拉魔法变身记,神奇旅程揭秘 下一篇:联播观察|从“曲拉”奇观到酪蛋白盛景,炉霍牧业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