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详解,区别与注意事项全面解析

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详解,区别与注意事项全面解析"/

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划分的三个区域,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
### 封控区
"定义":封控区是疫情风险最高的区域,通常是指病例所在的居住小区、村庄或者单位。
"注意事项": 1. "严格封闭管理":人员不得进出,特殊情况需经批准。 2. "定期核酸检测":居民需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3. "生活物资保障":政府负责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减少交叉感染":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减少人员流动。
### 管控区
"定义":管控区是疫情风险较高的区域,通常是指病例所在的社区、街道或者乡镇。
"注意事项": 1. "限制人员流动":非必要不离区,减少人员聚集。 2. "加强核酸检测":居民需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3. "有序保障生活":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鼓励线上购物、外卖等。 4. "减少交叉感染":加强公共区域消毒,引导居民做好个人防护。
### 防范区
"定义":防范区是疫情风险相对较低的区域,通常是指病例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其他区域。
"注意事项": 1. "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 2. "做好个人防护":居民需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相关内容:

当前,南昌等多地陆续发出公告

提到某某小区、某区域封控或者管控

那么

到底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不同区域居民又该怎么做好防护呢?

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

社区防控实行分类管理

目前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发病时间和疫情情况等进行分区分级。随着疫情变化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等级调整。

对于发生疫情的地区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高低,将社区防控,也包括行政村,精准划分为三个区域: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行分类管理。

封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小区或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

管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到隔离管理前,其工作、活动地等区域,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理。

防范区划定范围为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管理。

还是不太清楚?

那就再看看下图

各区域居民该如何做好防护?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勤洗手。正确洗手能洗去病毒,饭前便后、接触宠物或其粪便后,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常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以降低空气中病毒细菌密度,室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配合接受核酸检测。

管控区、防范区居民外出还应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保持1米社交距离,遵守咳嗽礼仪,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日常生活做好消毒

做好家庭物品消毒。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物品消毒剂是有效氯为5%的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和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消毒。

如果家中出现过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要对其生活居住过的环境及所使用过的物品,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或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或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主动监测 主动报告

每天早晚测量体温,主动报告任何不适身体状况。

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即报告。

防范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动态

关注已公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如与自己的生活轨迹有重合和交集,及时主动报告,不要隐瞒健康和密接信息。

保持良好心态

从电视、国家机构网站等平台查看疫情防控信息,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不焦虑。不用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缓解焦虑、紧张、害怕、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重要事项再来复习下

综合江西卫生健康

来源: 江西日报

发布于 2025-07-16 15:15
收藏
1
上一篇:权威解读丨哪些新冠病毒感染者需就医?居家隔离治疗注意事项及专家解答指南 下一篇:机关单位工作必备,18个不容忽视的小细节,条条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