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企业财务填报指南
填 报 时 间
年报:1月20日—3月10日
月报:月后20日前
(1月免报)
主要变化
为配合经济普查工作,年报非企业财务表拆分为两张,分别是:《规模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规模以上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月报表不变。
为配合《政府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统计年报中行政事业财务表指标做了相应调整。减少指标5个,新增指标18个,分别是:年初存货、流动资产合计、存货、长期投资、土地房屋和构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原价、土地使用权、公共基础设施原价、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净资产合计、工会经费、税金及附加费用、退(离)休费、医疗费补助。
月报减少指标4个,新增指标1个。
注意事项
1. 报表计量单位为“千元”。除资产负债和人员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为“累计数”。
2.报表数据以会计账和决算表为准,年报的多数指标可从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及明细表上直接摘取。
3. 若报表上报后,有账务调整,需留存调整前的填报依据备查,以保证“数出有据”,避免法律风险。
4. 填写核实说明时,需根据错误提示逐条填写,不能简单复制粘贴。注意区分“上期”和“上年同期”的含义。“上期”指上一个报告期,“上年同期”指去年的同一时期。
例如:2018年12月的上期为2018年11月,上年同期为2017年12月。
易 错 点
1、从业人员
指在本单位工作的实际人数,注意不是编制内人数,也不是岗位编制数量。
例如:
某单位有岗位编制20个,在编人员18人,聘用编制外人员5人,则人数应为18+5=23人。
从业人员不包括: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因劳务外包使用的人员(如保安、保洁)。
2、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 报告期各月平均人数之和 / 报告期
月平均人数=每天人数之和/天数
若单位人员变动不大,也可采用简易计算方法: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例如:
某单位1月初有职工20人,月底入职4人,2月下旬又入职2人,3月人数不变。则:
1月平均人数=(20+24)/2=22
2月平均人数=(24+26)/2=25
3月平均人数=26
1-3月平均人数=(22+25+26)/3=24.3
人员数应保留整数,因此该单位一季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