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菜单里的冷知识:你常点的菜到底有多赚钱
今天发现邻居家开饭店的朋友发朋友圈,说拍黄瓜最近成本涨了五毛钱一盘,赶紧问他怎么回事。原来现在饭店点单量大的菜利润都很惊人,有些翻个十几二十倍都不止。他给我讲了最近在店里的见闻,原来很多菜看起来普通,实际上全是门道。
店里最受欢迎的凉菜里,拍黄瓜一盘成本也就两块多。黄瓜批发价一块五一根,调料加起来最多三块。酸辣土豆丝也差不多,土豆切片炸油条时还能顺带炸点,算下来成本也不到三块。油炸花生米看起来麻烦,其实都是现成的炒好花生,倒点热油进去就行,成本也就三块钱,卖十二。听说有些店连花生都不自己炒,直接买现成的。

西红柿炒鸡蛋算贵的,蛋和番茄加起来四块左右。但有个窍门,蛋液里掺点水能增加分量,客人也看不出来。麻婆豆腐其实更厉害,调料包加豆腐就能出锅,成本五块卖二十五,这利润翻了五倍整。后厨有台秤精确计算,每份豆腐放多少调料都有标准。
最夸张的是酸菜鱼,青花瓷盆装出来显得高档。其实鱼片都是冷冻的巴沙鱼,解冻三分钟就下锅,酸菜也是速食包。成本加起来十二块,卖到六十八照样很多人点。皮蛋豆腐也一样,皮蛋豆腐香菜随便一搁,卖二十还是有人觉得便宜。

为什么这些菜利润这么高?朋友解释说因为客人总认为家常菜便宜,商家就趁机多赚。像紫菜蛋花汤成本三块,卖十二,很多人还觉得这汤应该便宜。拔丝香蕉看起来费工夫,其实糖浆都是提前熬好的,香蕉切块裹糖水,五分钟就能出锅。
现在外卖平台那些"良心店",主打的就是家常菜。拍个照片显得厨房干净,再标低价吸引人。其实大部分主菜利润都差不多,尤其是素菜。比如清炒时蔬,青菜才三块钱,卖十二,客人以为便宜了,没算它赚了多少。

有意思的是,有些店还分时段定价。工作日拍黄瓜卖十五,周末可能涨到十八,顾客忙着吃饭根本不会比较。调料包用得多了,供货商还会给推荐新款,什么"川味料""湘味料",直接放就能出锅,省时省力。
有次隔壁桌点麻婆豆腐,我注意到师傅端出一个盒子。上面写着调料配比,每勺放多少都有说明。现在才知道很多菜都是按比例标准化生产,和家里做的完全不一样。连香菜葱花这种装饰菜,都是提前切好的。

菜市场买过菜就知道,新鲜西红柿一块五一斤,鸡蛋四块一斤。但饭店里这两个加起来做个菜,就敢标二十。最狠的是,很多人点完还夸好吃,没意识到这菜成本其实低。像油炸花生米,油反复用几遍都没问题,成本当然低。
最近有些年轻人在店里拍视频,说某某菜成本多少钱。结果店家直接停售那道菜,换成新名字继续卖。原来菜名改个说法,成本照样低,但顾客记不住之前的价格对比。

我表姐之前在另一家饭店打工,说他们连酱油都是勾兑的。用普通酱油加水稀释,再加点味精,照样能用。这样调料成本更低,利润更高。很多家常菜店就是这样,靠量大薄利多销。
现在去饭店点菜,我先会看哪类菜容易被翻倍涨价。凉菜和素菜基本都是利润高的,肉菜反而稍好点。不过大家出去吃饭图个方便,也不会太计较这点钱。只要味道过得去,该点的还是会点。

现在明白为啥饭店愿意推这些菜了吧,选菜的时候心里有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