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轮胎巨头跨界美食圈,竟掀起全球餐饮界的风云变幻!你能想象吗?一家以制造轮胎闻名的企业,却打造出了全球最具权威的餐饮指南,让无数食客为它的榜单趋之若鹜。

米其林,这个听起来既熟悉又神秘的名字,究竟是如何从橡胶轮胎的世界,华丽转身成为美食界的“顶流”?它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商业策略和有趣故事?
米其林指南诞生
1900年,第一版米其林指南诞生,谁能想到,这本最初的小册子,竟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商业与美食之旅。当时,米其林公司的创始人米其林兄弟,打的可是“如意算盘”。
那时候汽车逐渐普及,他们想着,如果能为有车一族提供长距离驾驶的必要信息,鼓励大家多出去旅游,开更远的路,去品尝各地美食,汽车轮胎的磨损率不就提高了嘛,这对自家的轮胎销售可是大有益处!

于是,第一版米其林指南就像一个“贴心小助手”,包含了地图推荐、餐厅酒店、汽车维修站等信息。一开始,它只聚焦法国本土,后来随着影响力扩大,才逐渐走向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地区。
而且,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化,米其林还把指南分成了以餐厅酒店为主的餐厅指南,和以行程规划、景点推荐为主的旅游指南,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谁能想到,这个最初为了卖轮胎的小创意,竟然慢慢发展成了全球美食界的“风向标”!
米其林的“三大法宝”
在商业世界里,很多面向大众的出版物或媒体,广告都是主要收入来源。但米其林指南却“不走寻常路”,为了保持客观中立,它一直拒绝任何形式的广告合作,运营成本全由母公司承担。这种独立运作模式,让米其林餐厅指南能严格贯彻一套评审标准,也树立起了极高的权威性。

就拿星级餐厅评选来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米其林就用一二三星给餐厅排名,每年更新。一颗星代表菜品优质,值得尝试;两颗星意味着厨师厨艺精湛,餐酒搭配绝佳,值得绕路前往;三颗星则是最高荣誉,代表餐厅在菜品、服务、环境等各方面都无可挑剔,值得食客专程打卡。
为了保证全球同一星级餐厅水平一致,米其林在世界各地都采用统一评审标准,从食材品质、烹饪技巧,到菜品味道协调性、独特性,再到服务水准,全方位考量。也难怪《纽约客》都说,没有其他餐厅指南能像米其林这样“不计成本”,但也正因如此,它才获得了最挑剔食客的信任。
米其林的星级评选之所以备受推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神秘!从评审员信息到整个评级过程,都被严格保密,就连米其林公司内部的人,可能都不太清楚具体细节。

这些美食评审员都是米其林的全职员工,和被评审餐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们每年都会以普通食客身份,匿名前往世界各地餐厅用餐,有时还得“乔装打扮”,和别人假扮夫妻或商务人士,就怕被餐厅认出来。
评审过程也超严格,评审员不能随便打分,得提交详细书面报告。而且一家餐厅的星级,不是一个评审员说了算,所有地区的星级授予都要经过特别会议讨论。要是会议上意见不一致,还得派其他评审员二次评价。这可把餐厅和厨师折腾坏了,有韩国知名厨师就说,米其林指南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考验”。
但即便如此,餐厅们还是对米其林的评审趋之若鹜,因为一旦获得星级推荐,荣誉和商业收益都会随之而来,一颗星能让业务量至少增加两成,三颗星更是能让业务量翻倍!不过,这也让餐厅压力巨大,毕竟星级每年都可能变化,丢一颗星,营业额可能就会大幅下降。

随着米其林指南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各方主动合作。很多消费者会跟着榜单去旅游,这让一些原本没被关注的国家和地区看到了商机,纷纷米其林去评审,想借助它带动本地旅游业发展。
不过,米其林也有自己的“规矩”,这些地区得先支付一笔“覆盖费”才有资格被评选,当然,这笔费用和评选结果没有直接关联。像泰国,2017年就和米其林达成5年合作,每年支付80万美元覆盖费,就为了占领豪华旅游市场,预计还能让每位游客用餐费增加10%。
除了和政府合作,米其林还和银行联手,推出联名信用卡,持卡人在米其林餐厅消费能享受折扣或返现,进一步扩大了榜单影响力。
米其林的“烦恼”
尽管米其林指南在全球影响力巨大,但近年来也面临不少争议和挑战。首先,它统一的评审标准和各地本土文化不太“合拍”。米其林的评审标准带有浓厚的西方视角,餐饮界不少人吐槽它太“独裁”,不能体现各地美食的独特魅力。
在国内,北京和成都的米其林指南就引发过争议,很多人觉得用西餐标准衡量中餐不合适,入选餐厅中西餐和粤菜占比高,其他菜系却很少,大家都觉得它不够“懂”中国美食。

其次,社交媒体和在线餐饮打分平台的兴起,也给米其林带来了不小冲击。现在网上有很多本土化的实时口碑测评,有图有视频,能把餐厅体验直观呈现给消费者,大家做消费决策时更愿意参考这些。
美团和大众点评推出的黑珍珠餐厅指南,评选机制和米其林类似,还主要聚焦国内餐厅,虽然知名度和权威性比不上米其林,但胜在更懂国人口味,也给大家多了一个选择。
素材源自@声动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