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十二个大军区成立。1956年,福州军区从南京军区分离出来,成立大军区,辖江西和福建两省。
福州军区成立后,按照军委对大军区的编制要求,分别成立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原来的福建军区组建成了福州军区,原来的福建军区后勤部组建成了福州军区后勤部。后勤部地址设在福州北部的中山路一带,具体地址是中山路23号。

福州中山路
中山路23号后勤大院有多大呢?没有人测量过,没有具体数字。后勤大院把原来的中山路拦腰切断,中山路北部一段归了后勤大院。大院南起中山路中段的林则徐出生地“左营司罗氏试馆”,北到今天的“冶山路”,东起“赛月巷”的赛月新村和观风亭,西至“鼓屏路”。
中山路后勤大院不是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说不上来的什么形,但总体上是南北短,东西宽。大院虽不大,宝地却很多:有福州地区历史名山冶山、名水欧冶池和科举考试的贡院(中山纪念堂);还有唐代马球场和道观三清殿(冶山脚下)、萨镇冰故居(冶山上)和都城隍庙中段(后勤招待所)与后部(后勤门诊部)。这么多宝地集中在一个不大的院落里,真乃藏龙卧虎之地也!当年我们住在中山路时,只有冶山、欧冶池、中山纪念堂和萨镇冰故居尚在,其它的都荡然无存了。

孙中山纪念堂,曾经是军区后勤部的办公大楼
中山路后勤大院,还有一个好地方,一般人当年都不知道。如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1956年军区后勤部会把中山路23号圈作自己的部队大院一样。这个好地方就是福州城中六十一坊之一的“丽文坊”。

湖东路上的丽文坊
福州是一个历史之城,文化之城,人文之城,也是一个有着福建地方特色的建筑之城。“三坊七巷”,就是福建特色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在三坊七巷还没有大张旗鼓的修缮、露面和成为福州文旅地标时,我们这些在福州居住了几十年的外地人,只知道“巷”,不知道“坊”。好在有了三坊七巷,我们才知道原来遍布福州城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不但有巷,而且还有坊,坊和巷还不一样。
“坊”,通常指的是一片相对封闭、独立的居住区。它们由高墙围合而成,内部有着整齐的街巷和院落布局,坊口一般都建有一座门,朝开夕闭。坊里一般居住着一些显赫家族或达官贵人,建筑规模较大,风格庄重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像南街的三坊七巷就是如此。
“巷”,则是连接各个“坊”之间的狭窄通道。巷口一般没有建门,蜿蜒曲折,穿插在“坊”与“坊”之间。巷里狭窄而幽静,两旁都是居民住家。按照建筑格局,“坊中有巷,巷中无坊”。这就是坊与巷的区别。当然,福州很多小巷子与坊无缘,独往独来,自成一家。

如今中山路上的中山社区,当年这里曾经是后勤大院南大门岗楼
说了半天福州到“坊”和“巷”,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丽文坊。丽文坊的入口在今天的湖东路上,具体位置在能补天巷与中山路之间。原来丽文坊叫作丽景坊,明朝才改为丽文坊,据说与科举贡院有关。
记得当年我们出中山路往西走,转角处有一座风格迥异的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的三层红砖楼,楼旁有一个派出所,派出所平房隔壁就是丽文坊。丽文坊入口旁的西边,有一个小小的食品杂货铺,我们小孩子经常在这里买零食吃。杂货铺对面是一家国营粮店,后勤大院的人都在这个粮店买米面油,还有地瓜干。
丽文坊大门朝南,进到坊里朝北一直走,可以经过“中山路12号”的三层青砖楼(属于后勤部宿舍楼)的西墙根。如果没有后来横空出世的后勤大院围墙挡住去北去的路的话,丽文坊就能一直通到冶山脚下。后来有人曾经修过一条路接上了丽文坊的北头,用作当年秀才们到贡院考试的一条路。丽文坊和这条后修的考试路,与今天的中山路平行。
当年的丽文坊北段原址,今天已经不好找了,因为当年就面目全非了。我记得后勤大院还在中山路大院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路隐隐约约仍在。在哪里呢?就在大院东边的二级部长楼边上。
当年军区后勤部成立后,把中山路一劈两半,在中山路的西部建起了一群两层青砖楼房,大概有七八幢,大小不一。规划是部长楼(含一级和二级部长),直到1965年,大院建起来五幢一级部长楼(将军楼),一级部长们才从这里搬出去。这里成了二级部长楼。

五十年代建的二级部长楼

六十年代建的一级部长楼(将军楼)
在建这些部长楼之时,由于占用的地皮是在丽文坊里,所以,当年就把丽文坊中的建筑基本拆了,只留下南边的几个深宅大院。可惜到了六十年代,南边的原丽文坊的院落全部拆掉盖了家属宿舍楼。再加上后勤大院盖卫生所、第一食堂等等,也拆了一些丽文坊的院落。1964年,又把丽文坊和中山路连接的一个超大宅子拆了,建了一座两层黄楼(第一食堂南边,军人服务社北边)。包裹在后勤大院里的丽文坊中最大的一座三进院落,也消失在了部队大院大拆大建的历史烟尘之中。
当年拆这座大院时,我们大院的孩子们,在这个院子天井里铺地的五六公尺花岗岩条石下,挖出来很多铜板铜钱,有清朝的和民国的,收获颇丰。看这个三进大院落的规模,指定是一个官宦人家或达官贵人的产业。究竟是何人的家业,已经无法且无人考证了。
那么,丽文坊原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从原来修建的二级部长楼原址判断,它应该在服务社和卫生所西墙外的那条小路上。由于这条小路朝北直通向第一食堂的那条“秀才路”,朝南一直通到大院的南墙。道路虽不直,但基本轮廓还在。尤其是路边还有一口井,可能是居住在丽文坊的居民取水之处。
1970年,军区后勤大院陆续搬出中山路,中山路大院交给了省商业厅等地方机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福州地方政府又把丽文坊给重新规划修葺了一番。当年后勤大院盖的七八幢二级部长楼已经基本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层建筑和一个个小区。
所幸的是,居然还有一些后勤大院的老楼房保存了下来,重新加固装修,仍然使用着。想想这些五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的简易楼房,能够维持和延续这么长的生命周期,也是难能可贵,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如果后勤大院的孩子们怀旧想回去看看的话,大院里可能唯一还存留下来的建筑,也就是这两幢二级部长楼和欧冶池畔的两幢将军楼了。

中山路后勤大院如今仍在使用的二级部长楼。

曾经住在二级部长楼的几个小伙伴

2017年,童年的小伙伴们又回到自己小时候曾经住过的楼房
2025年2月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