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更名首尔,韩国去中国化举措,多年后竟现悔意之谜

“汉城”更名首尔,韩国去中国化举措,多年后竟现悔意之谜"/

韩国将“汉城”更名为“首尔”的历史背景与去中国化有关。在历史上,“汉城”是韩国的首都,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朝鲜半岛的称呼“汉四郡”,后来成为朝鲜王朝的都城名称。在20世纪中叶,韩国为了去除与中国历史上的联系,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将“汉城”这一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名称改为“首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民众对这一更名决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下是一些原因:
1. "文化认同感":许多韩国人认为“汉城”这一名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韩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更名后,一些人觉得失去了与历史和文化的联系。
2. "国际化形象":韩国在更名后,试图通过去除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名称来展示其国际化形象。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反而引发了一些争议。
3. "经济发展":首尔作为韩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名后,一些商家和旅游部门认为,原有的“汉城”名称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游客和投资。
4. "政治因素":近年来,韩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恢复“汉城”这一名称来争取民意支持。
总之,韩国民众对更名决策的态度复杂多样,既有认同感,也有反对意见。虽然韩国政府并未正式恢复“汉城”这一名称,但这一

相关内容:

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首都的名字不再叫“汉城”,改成类似英文发音的“首尔”。

这个举动,无非是想去掉汉语的影响力,“汉城”这名字传承了几百年,终于要更换了。市长李明博也很激动,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

过了若干年,很多韩国人开始反思,“去汉化”搞得是不是太过分了?

1394年,朝鲜王朝老祖宗李成桂觉得旧首都开城风水不行,便开始寻找新地点。手下人推荐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南边的鸡笼山,一个是汉江边的汉阳。汉阳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被李成桂看作是天选之地。1396年,正式定名“汉城”。

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很少叫它“汉城”,都说“서울”。这个词在朝鲜话里就是“首都”。就这样,“汉城”和“서울”并存了500多年,一个听起来正式,一个民众喜欢用,相安无事。英文中根据音译,把“서울”翻译成了“Seoul”。

不过一向注重“文化传承”的韩国人,除了抢夺中国的传统节日“冠名权”,把别人家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外,还喜欢减少汉语的影响力。“汉城”使用多年,到了2004年,市长李明博觉得这样不行了,需要专门讨论一下首都的中文名称。

“专家们”出主意,说有必要“去汉化”,“汉城”这名字太有中国色彩了,不利于韩国的国际形象,得改。各种新奇的名称建议都出来了,首午尔、中京、首沃……最后决定废除“汉城”,按照英文发音,确定中文名称为“首尔”。

其实多年来,韩国就已经开始了类似操作,自1990年淡化汉字教育后,现在的年轻人说着夹杂英语和中文词汇的韩语,已经不怎么会写汉字了,老人们很怀念以前汉字满街的时代,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没文化。

要知道,韩语里70%的词汇都来自汉语,把汉字一废,就相当于把大树的根给砍了,表面上枝繁叶茂,实际上已经断了根。

身份证上的姓名必须有汉字,否则重名太多没法区分,比如韩国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这两个人的名字用韩文写出来一模一样,只能靠身份证上的汉字区分。

法院文件的核心条款也需要用汉字标注,否则容易误解,历史街区比如光化门、景福宫这些地名,不用汉字外国游客根本不认识。汉字曾经是朝鲜王朝上流社会才通用的文字,很多古籍记录半岛的历史,但现在对年轻人来说跟天书没区别。

这些状况很尴尬,一边想要去掉汉字的影响力,一边却又离不开。2006年,政府想把光化门的汉字匾额换成韩文,民众抗议了两年。2009年,韩国20位前总理集体“上书”,要求恢复汉字教育,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现在,“首尔”改名快20年了,效果如何呢?根据2023年韩国文化观光部的数据,在中文网络上,“首尔”的搜索热度连“汉城”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游客查旅游攻略,还是习惯搜索“汉城”,最讽刺的是,韩国要展示传统文化时,汉字书法还是最有说服力的“门面”,就连拍摄古装电视剧,匾额上都需要用到汉字。

本来想摆脱“中国影响”,结果把自己弄成了文化孤立,一场文化“断舍离”,断的是根,舍的是魂。不过后悔药这东西,从来就不存在。

发布于 2025-07-05 13:12
收藏
1
上一篇:济南军区司令部大院,探寻历史足迹,见证“前世今生”变迁 下一篇:“去中国化”反遭悔恨,韩国改名“汉城”为“首尔”,多年后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