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头顶“雅号”揭秘,贪腐的遮羞布真相大白

官员头顶“雅号”揭秘,贪腐的遮羞布真相大白"/

官员头顶“雅号”确实可能成为贪腐的遮羞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可能会给自己取一些听起来高雅、有文化底蕴的“雅号”,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职务,从而更容易进行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1. "掩盖真实身份":通过使用“雅号”,官员可以避免公众对其真实身份和职务的关注,降低被监督和调查的风险。
2. "提高形象":一些官员可能认为,使用“雅号”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让人感觉更有文化、更有修养。
3. "便于权力寻租":通过“雅号”,官员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更容易与商人、企业家等建立联系,进行权力寻租。
4. "损害政府形象":这种现象一旦被曝光,会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5. "破坏社会风气":这种现象可能引发社会不良风气,让更多人认为官员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力和利益。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官员队伍建设、提高官员廉洁自律意识、加强监督和问责等。同时,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官员能成为古玩和文物收藏家,那是因为敛财更方便;官员能成为书画和摄影家,那是有人拍马屁和抬轿子,那是迎合了官员的心意。然而,这一切,正是贪腐官员们拓展腐败渠道的绝好机会。即便不是什么收藏家的原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也从博物馆拿走了自己想要的瓷器。所以,在那些沽名钓誉官员的“雅号”背后,大多是见不得人的私欲横流,而不是名副其实的个人爱好。如果说他们有爱好,那仅仅是贪腐方面的爱好。

据大河报1月19日报道,玉石、字画、瓷器……贪官受贿物品清单中,珍奇古玩越来越多;官员书画家、官员摄影家、官员收藏家……越来越多的贪官头顶“雅号”。“珍奇古玩不像现金那么‘烫手’,也不像房产、汽车那么‘惹眼’,且真伪难分辨、价值有弹性,变现手段隐蔽多样,使得这些文化雅好日益成为贪腐的光鲜外套。”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因涉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去年底被提起公诉。据调查,倪发科爱玉成痴,短短几年间,其玉石藏品之丰富可开办玉石展。杭州前副市长许迈永家中发现大量金玉字画,包括多种玉器、鸡血石,齐白石、范曾、潘天寿、启功等名家字画,堪称一个小型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武志忠的几处储藏室里,除成捆的现钞、金银条外,各种珍藏字画、手表等琳琅满目,数量高达2000多件。

其实,这些官员都是在为自己的贪腐行为寻求利益保护渠道。而且,是为了更方便继续贪腐;而且,想让种种“雅号”成为一块又一块贪腐遮羞布。或许,人们还记得,原河南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摄影家的“雅号”,而且秦某人的摄影作品竟然是北京地铁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或许还记得,秦玉海的某些获奖摄影作品还是坐着公用飞机拍摄的。他倒是获奖了,但是动用飞机的代价却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身为副省级领导干部,他想过这样做太奢华吗?没有。而且,价值几十万元的摄影器材,是由“他人”提供帮助的。那个“他人”为啥向秦玉海提供帮助?难道不是对方给予秦玉海的诱饵吗?但是,这些拥有绝对权力的官员只知道索贿受贿,却不知道总有一天要原形毕露。

所以,官员争相充当“雅号”,为的是能够实现自己日益增长的欲望;所以,为了迎合这些贪腐官员的需求,有人愿意为官员牵线搭桥,以便使自己从中获益;所以,抬轿子的人着实比坐轿的人多;所以,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就成了“雅号”们实现欲望的名利场。

《论语·季氏》中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有九种考虑:看,就要考虑到要看明白;听,就考虑到要听清楚;脸色,就考虑到要温和;容貌,就考虑到要谦恭有礼;说话,就考虑到要忠诚老实;对待工作,就考虑到要严肃认真;遇到疑问,就考虑到要向人家请教;将要发怒了,就考虑到不良后果;见到利益,就考虑到是否该得。

然而,在许多现实中,贪腐官员已经是挖空心思在为自己的欲望寻找门路,他们根本不顾忌人民对于他们的鄙视与嘲讽。而且,个个都是一意孤行,非要用“文化搭台”和“经贸唱戏”的方式,为自己创造增收致富的渠道。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掩盖其金钱方面的贪腐行为,只有用“雅号”才能力争把自己所有不正道的黑钱洗白。

然而,“雅号”们真是痴心妄想和掩耳盗铃,仅仅依靠这样的小把戏,就想使自己蒙混过关,那也太小瞧公众的智商了。如果想把“雅号”当作遮羞布,逃避党纪国法的责任追究,那只能是黄粱美梦,绝不会使他们梦想成真,党纪国法的达摩克里斯神剑已经在他们头顶高悬着,他们想躲避和逃跑都来不及。

发布于 2025-07-05 12:43
收藏
1
上一篇:南京与深圳地铁站台,上下车标识警示,哪种警示方式更胜一筹? 下一篇:探寻福州六十一坊遗韵,中山路23号部队大院里的“丽文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