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四座将军楼,六十年代风貌依旧

忆往昔,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四座将军楼,六十年代风貌依旧"/

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的五座将军楼,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这些将军楼原本是为高级将领们设计的住所,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楼因各种原因而消失。
目前还剩下的四座将军楼,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保护、维护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照顾,或者位于较为安全、不易受到破坏的区域。在中国,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物都得到了政府的保护,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和风貌得以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将军楼也成为了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的一部分历史见证,吸引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研究。同时,它们也可能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相关内容:


福州欧冶池畔红砖将军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里曾经盖了五栋一级部长楼,被大家称为“将军楼”。之所以称为将军楼,因为住在里面的都是当年后勤部的政委、副部长、副政委及司令部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等(副军级以上),其中还有三位共和国将军。

福州军区后勤部,从1956年搬进这个位于福州东北部中山路后,在这里驻扎了近15年。从1969年开始到1971年,后勤部机关和家属区陆续搬出中山路23号大院后,大院交由地方省政府各厅局。大院里的五座将军楼的第一代主人也随之搬出,后面入住的都是地方的省市和各厅局的领导。如今六十年过去了,五座将军楼命运如何呢?它们还在吗?

福州军区后勤部成立后,部队选中了中山路北部一带,作为后勤部的军营和办公地址。为什么后勤大院会选择在这里?具体情况已经无从考证。但由于从福州中山路向北延伸一直到屏山顶(福州城三山之一),都属于福州军区部队的驻地。这里曾经驻扎过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炮兵司令部、工程兵部和情报三局等等单位。后勤部在这一大片部队驻地的最南头,接近主城区。

刚刚搬进后勤部大院里的各级领导和干部,都是来自福建军区以及各个部队和各个单位,分别从不同的部队驻地搬进中山路大院。像我有几个邻居的家,曾经驻扎今天福州著名的旅游打卡地南后街三坊七巷的民房大院里。

后勤部刚刚成立搬入中山路北部一带时,这里可以说除了“孙中山纪念堂”是一座有规模的建筑外,剩下的都是一栋栋低矮的普通平房和一座座大户人家的院落。后勤部就将孙中山纪念堂及周边圈起来,作为大院的办公区(军事重地);同时围绕着办公区建起了家属区、军官食堂、服务社、俱乐部、小车班等等。其中最紧迫和最大工程量的,就是建家属楼(军官宿舍)。

本着多快好省的精神,后勤大院营房部门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大院里拆了一些民房,先后盖起来了一栋一级部长楼(最早的将军楼)、八栋二级部长楼、三栋科长楼和一些简易筒子楼、小平房。同时利用中山路原来的旧建筑,把后勤大院上千名各级干部、工作人员、家属小孩等等,都一一安置妥当。到六十年代初期,中山路23号后勤大院初具规模。

当时中山路后勤大院大致分为四个片区:中山路西部的二级部长楼区、中山路东部的科长楼区、冶山周边区和第一宿舍楼区。整个大院营区非常不规整,形状很像一个握紧的拳头竖着一根大拇指。这个大拇指就是警通连北部、军区政治部山脚下的第一宿舍楼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福州军区后勤部的部分领导在中山纪念堂前合影

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整个后勤大院只有一座“将军楼”,这就是位于冶山脚下的一座青砖二层楼。楼里住的是军区后勤部的两位主管领导:后勤部长龙飞虎将军和政治委员罗应怀将军。这栋连体建筑,说是将军楼,其实非常简易,与今天人们想象中奢华的将军楼大相径庭:青砖青瓦,砖木结构,房间不多,院落很小。那个年代,部队经费开支严格,盖房子是怎么节约怎么来。

后勤部的一级部长(正职)住进了青砖小楼,其它的一级部长(副职)住在哪里呢?他们就和二级部长(业务部门部长)们一起住在当初规划的二级部长楼里。二级部长楼也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单元楼,每户三室一厅,建筑面积也就是60多平方米:一间10平米左右大厅 ,三间8平米到12平米卧室,加上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没有阳台)。当年师级以上军官的住房就是这样,住过的小伙伴们都知道。

当年后勤大院也曾经规划给一级部长们建部长楼。但苦于后勤大院空间先天不足,基本找不到或者挤不出地皮来建一级部长楼。

正当后勤营房部门为了地皮绞尽脑汁而无可奈何之时,一个“大馅饼”从天而降。这就是1963年,军区政治部用它们的“欧冶池地块”与后勤部的“第一宿舍楼地块”进行了调换(我在《五十七年前军区后勤部与政治部营区交换过程及亲历二三事》文章里详细说起过这件事儿)。非常明显的是,后勤部与政治部交换后捡了一个“大瓜”,非常值。估计后勤部的领导和营房部门都在偷着乐。从此,后勤大院里冶山与欧冶池连成一片,也平添了许多地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概是1965年,后勤营房部门将建一级部长楼的设想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8年,军区后勤部的部分领导在中山纪念堂内的大厅合影,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发表讲话的地方


按照大院规划,拟在老院子的二级部长楼西面冶山脚下建一栋二层连排一级部长楼,住两家。这一片空地原来是一片荒地,后来有人在这里盖了鸡窝鸡棚养鸡。一花引来万花开,开始只有零零星星几家人的鸡棚鸡窝,后来大家一看这里可以养鸡,都趋之若鹜纷纷在这块荒地上盖起来几十个鸡窝鸡棚。这里成了一大片个人养鸡场。

可能现在人都不会想到,当年住在这里的军人,都是中校、上校,还有大校,这么高的军衔的军官家里还养鸡,不可思议吧?当年就是这样的。住在这里军官当年都是13级以上的,一个月收入也才160元到200元左右。再加上家里孩子都是四五个、五六个,如果老家还有老人要养,家庭开销用度也不会宽裕,有时甚至比较紧张。所以每家每户都养一些鸡,至少能够解决吃鸡蛋的问题。

冶山脚下这一座将军楼地址确定后,接着又在政治部交换的欧冶池畔连续选择了四块一级部长楼的地址。准备盖两栋连排楼和两座独栋楼。

由于到了六十年代,部队营房建设的费用宽裕了一些,建设这些部长楼时,建筑材料和建筑质量改善了不少。楼房用的都是结实的红砖,窗户是毛玻璃,前后大阳台。六十年代的砖木结构的房屋,能够留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与当年建楼时的质量自然有关联。

经过紧锣密鼓地齐头并进,到了1965年底,五座将军楼全部落成。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欧冶池畔,四座红砖二层楼星罗棋布,矗立在池边,为古老的欧冶池平添了一些现代化的气息。

五座将军楼落成后,大院里有八户人家陆续从原来的老屋搬出,搬进新建的宽敞二层楼房。八户人家分别是:冶山脚下的连排楼是朱家和赖家(一号楼),欧冶池南岸的连排楼是刘家和张家(二号楼),欧冶池西南角的连排楼是张家和罗家(三号楼),欧冶池西岸的两座独栋楼房分别是许家和周家(四号和五号楼)。


一号将军楼


三号将军楼


四号和五号将军楼


六十年过去了,当年后勤大院里的五栋将军楼,在半个多世纪后,居然非常幸运地保留下来了四栋:分别是一号、三号、四号和五号。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无数住户的居住,房屋的外墙和顶层没有太大的变化,楼房经过改造安装了现代流行的大窗户和加了阳台。至于内部有没有变化,不太清楚。

如果你现在到冶山春秋园游玩,在冶山公园南山脚和欧冶池西南岸旁,有四座老式红砖楼淡然入目。他们像几位岁月老人一样,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观看日月轮回,默默地感受时空变幻,悄悄地注视匆匆过客。当然,与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冶山和欧冶池相提并论,几座将军楼存留的时间可能微不足道。但论到六十年代的部队大院住房,能够在近几十年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的基建洪流中,大多都能侥幸地保留下来,并依然使用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时,对那些第一批居住在将军楼主人的后代们,睹物思人,似水年华,或许会对过往岁月,产生一些念想与追忆吧!


冶山公园


欧冶池畔的亭台楼阁


欧冶池中的石舫


当年将军楼,如今展览馆


当年的孩子们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发布于 2025-07-05 12:58
收藏
1
上一篇: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大院,武安市冶陶镇的红色遗迹,变身热门旅游景区 下一篇:揭秘,何种级别军人可入住军区大院?非军人能否享有此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