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城南,有一个弃婴坑。时间是1905年。当时一些人家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就会把孩子扔在这里。他们希望有别人能把孩子捡走。那时候的生活很不容易。在泉州西街上,也有人摆个小摊子。照片上看,好像是烤地瓜。这也是一种生活。1905年古榕巷里的房子,也很普通。

1904年的时候,泉州三朝巷的一条小巷子,路还是泥土做的。这很简陋。整个泉州城看起来都是这样。1890年的照片里,城外有个高大的牌坊。城里的房子都很矮。从城外能直接清楚地看见远处的清源山。那个时候的泉州城,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怎么看泉州城呢?
从清源山上往下看,泉州的古城形状很特别,像一条鲤鱼。所以泉州也被叫做“鲤城”。这个“鲤城”有七个城门,分别是东边的仁风门,西边的义成门,南边的德济门,北边的朝天门,还有通淮门,临漳门,通津门。这些门构成了古城的边界和通道。

1898年的泉州东城门,就是仁风门,照片里有几个清朝人。他们正从一条土路上走过,像是去逛街。路面不平整,城门看着也很旧。城门是进出城的重要地方,当时就是这个样子。

泉州人自古就和海打交道。
一张1900年的照片,记录了一个泉州的清朝水军佐领。他正要去码头,准备出海。这说明泉州在清朝时仍然有水军驻扎,航海活动一直在继续。看照片里他的穿着打扮,是一个军官。

泉州人为什么航海很厉害?
他们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一种技术,叫“季风航海术”。用这个技术,他们出海航行的路线误差,可以控制在半个月时间里。在古代,没有现在的导航设备,能做到这样,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这个技术是泉州人能成为“东方巨港”的基础。

在唐朝和宋朝,泉州不叫泉州,在海外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刺桐港”。这个港口当时在东方是最出名的。后来,世界各国的商船都来这里做生意,所以又被称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这一切都离不开航海的技术和那些出海的人。
【“刺桐港“的贸易到底有多重要?】
它需要巨大的工程来支撑。比如洛阳桥。这座桥是宋代建的,在洛阳江的入海口。在1902年的一张照片里,江里是枯水期,水很少,好多船都在桥边的浅滩上搁浅了。这座桥是泉州去福州的唯一陆地大路。如果没有它,商人要多走一百多公里山路,时间要多花三到五倍。

洛阳桥是蔡襄在惠安当官的时候主持修建的。传说他为了修桥,动了七个省的钱。皇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下令把他杀了。但是杀他的时候,流出来的血是蓝色的。古人说忠臣的血是蓝色的。皇帝后悔了,就赐给他金头玉豆,好好地埋葬了他。这个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

泉州不止有洛阳桥。还有一座叫金鸡桥,也是宋代开始建的。这座桥在明代重新修过,到了清朝末年又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桥,是1979年重新修好的。它在九日山附近,就在今天的南安金鸡大桥那个位置。这些桥梁,见证了泉州陆路交通的变化。

泉州城里最有名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它们的正式名字是“镇国塔”和“仁寿塔”。这两座石塔是宋代建造的,是现在国内还存在的最高的宋代石塔。它们已经站了七百多年,经历了很多风雨和地震,但还是好好地立在那里。

这些古老的建筑,比如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有雄伟的洛阳桥,和一座很神秘的清净寺,都说明了泉州这个地方的特点。它很包容,能接纳各种东西,就像大海一样。所以这里才能有那么了不起的贸易历史。1909年,还有外国水兵在承天寺门口照相。

泉州的地理位置也很有讲究。它的北边是戴云山脉,南边就是大海。东边挨着厦门,西边连着永春的山。有两条江很重要,一条是晋江,它穿过了整个泉州城,被称为“母亲河”,总长182公里。另一条是洛阳江,像玉带一样围着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