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物,探寻物品背后的情感价值与应用

寄情于物,探寻物品背后的情感价值与应用"/

“寄情于物”是一种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或愿望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通过描述这个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关于“寄情于物”的运用实例:
1. "诗词创作": -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中,李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明月之上,通过明月这一具体事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2. "散文创作":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作者将月光比作流水,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小说创作": -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头上的癞疮疤成为了他性格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病态的批判。
4. "绘画艺术": - 在中国画中,梅、兰、竹、菊常常被用来寄托高洁、坚韧、清高、淡泊等品质。
5. "摄影艺术": - 摄影师可能会通过拍摄一朵花、一片叶子或一块石头,来表现生命的力量或自然的美。
6. "影视作品"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清新自然。

明确寄情于物的写法

在这一段话中,你能找到作者萧红直接说:我真自由,我真快乐?(没有)而是通过写园中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的自由、快乐来表达自己的自由、快乐的 心情。像这样的写法就叫作寄情于物。

那么什么是寄情于物呢?

是作者将人的情感寄托在某一物上,通过拟人化的描述 表现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写作方法能有力地表达心中 积蓄的情感。寄情于物也叫借物传情。

写法运用

(一)对比片段,体会寄情于物的写法

忧郁的天空飘着破碎的云絮 ;满腹愁肠的青草也株株挂满泪滴;青蛙的鸣声里有无尽的感伤;小鸟的歌 唱竟是那样的悲凉。

仿写

太阳露出小小的脑袋,正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花朵儿们一个一个地醒来:郁金香开了,就像展开了脸笑似的。水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半边莲开了,就像张开了扇子似的。桃花开了,就像睁开了眼睛似的·……草儿们也从土里出来了,好似探出了脑袋似的。虫儿们叫了,就像唱歌似的。鸟儿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天上的白云醒了,就像打着哈欠似的。太阳升起来了,光芒四射。

一切都活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都是自由的。葡萄藤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屋就爬上屋。丝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如果都不愿意,也没人问它。松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它。蜻蜓愿意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去,一会儿飞到湖面上嬉戏,一会儿飞到墙角边玩耍。它们是谁家的?又到谁家去?问云朵,云朵也不知道。天空净蓝净蓝的,偶而飘过几朵云,偶而飞过几只鸟······

发布于 2025-05-16 14:12
收藏
1
上一篇:解析俗语,蟾蜍进门喜事到,瓦松上房早搬家,其中蕴含的民间智慧与生活哲理 下一篇:萧墙何解,探究“祸起萧墙”背后的历史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