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信息
1. 名称
- 现名:蚌埠市
- 曾用名:采珠之地、古钟离国
- 别名:珠城(因盛产珍珠得名),简称蚌。
- 名称来源:“蚌埠”意为“采蚌的码头”,因古代淮河沿岸采珠业兴盛而得名。






2. 行政代码
- 国家标准GB/T 2260:340300
3. 隶属关系
- 安徽省→蚌埠市→辖4区3县
- 4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
- 3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 另设国家级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蚌埠经济开发区两个功能区。
4. 政府驻地
- 蚌山区东海大道3115号。
5. 面积
- 5950.72平方公里(2023年统计)
6. 人口
- 常住人口:约329.6万(2022年)
- 户籍人口:约387.3万(2022年)
7. 行政区划简图

二、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
- 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地理坐标: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
- 相邻行政区:东邻滁州、宿州,南接淮南,西连亳州,北靠江苏宿迁。
- 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
- 蚌埠市及所辖三县总面积5951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
2. 地形特征
- 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约70%,淮河横贯全境,自西向东流过境南,沿淮分布低山丘陵(占比约30%)。
3.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 年日照时数平均2167.5小时,平均气温15.1°C,平均年降水量905.4毫米,平均无霜期217天。
4. 主要河流/湖泊/水利
- 主要河流:淮河、涡河、茨淮新河。
- 湖泊:龙子湖(4A级景区)、天河湖。
- 水利工程:蚌埠闸(淮河重要水利枢纽)。
5. 自然灾害频发类型
- 洪涝(淮河流域易发)、干旱(夏季偶发)。
三、人文经济
1. 历史沿革
- 建置史:古为钟离国,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兴起,1947年设市。
- 重大事件:淮海战役重要后方基地,安徽首个设市城市。
2. 方言/少数民族语言
- 方言:中原官话(信蚌片)
- 少数民族语言:回族等少量使用本民族语言。
3. GDP总量及支柱产业
- GDP总量:约2169亿元(2022年)
- 支柱产业:硅基新材料、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
4. 特色物产
- 怀远石榴(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蚌埠珍珠、五河螃蟹。
5. 交通枢纽
- 高铁站:蚌埠南站(京沪高铁枢纽)、蚌埠站、蚌埠东站、固镇站
- 客运站:蚌埠长途汽车中心站
- 港口:蚌埠港(淮河第一大港)
- 机场:暂无(规划建设蚌埠滕湖机场)。
四、文化标识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花鼓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卫调花鼓戏。
- 省级:蚌埠玉雕、五河民歌。
2.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双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国家级)、汤和墓(明代,省级)。
3. 代表性旅游景点
- 4A级: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涂山禾泉农庄。






4. 特色节庆
- 蚌埠花鼓灯艺术节、怀远石榴文化节。
五、其他
- 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1年)。
- 发展规划:建设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注:数据截至2023年,部分信息可能存在动态调整,建议以官方最新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