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8月7号立秋了,为啥有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呢?

之所以会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地轴的倾斜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四个节气是太阳在黄道上位置变化的关键节点,反映了四季更替的规律。
核心原因: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而是倾斜了约23.5°,且倾斜方向始终不变(指向北极星附近)。这种倾斜导致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进而形成了四季和节气的变化。
四个节气的具体成因

1.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各12小时)。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进入春季,南半球则进入秋季。
2. 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北纬23.5°),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进入夏季;南半球则白昼最短,进入冬季。
3. 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南北半球再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进入春季。
4. 冬至(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南纬23.5°),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进入冬季;南半球则白昼最长,进入夏季。

简言之,这四个节气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回归运动”的关键转折点,直接决定了各地的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