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提前入枯水期,落星墩古迹全貌首次显露

鄱阳湖提前入枯水期,落星墩古迹全貌首次显露"/

这是一个关于鄱阳湖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及时信息。
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标志性古迹落星墩露出全貌,这一现象通常反映了以下几点:
1. "降水减少或用水增加:" 枯水期的提前到来,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进入秋季后,降雨量明显减少,同时河流上游或湖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增加。 2.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了降水模式的变化,使得秋季雨水减少,或者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了湖泊的水位。 3. "生态意义:" 水位下降虽然让落星墩这样的古迹重现天日,为游客提供了参观机会,但也意味着湖泊的蓄洪能力下降,湿地面积萎缩,对依赖水生环境的生物(如候鸟、鱼类)造成影响,特别是可能影响越冬鸟类的栖息地。 4. "历史与现状:" 落星墩本身是鄱阳湖中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传说与古代流星坠地有关。它的露出,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也常常引发人们对湖泊历史变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思考。
总的来说,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并露出落星墩,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地理现象,但也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提醒我们需要关注湖泊水情的变化

相关内容: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连日来,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临岸干涸的湖底长出了绿草,航拍湖区标志性古迹落星墩已完全露出全貌。

截至9月8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10.82米,湖区水流量为每秒747立方米,较警戒水位低8.68米。正常情况下,每年4月至9月为鄱阳湖的丰水期,10月至次年3月则进入枯水期。今年以来,鄱阳湖水位大幅低于常年同期,8月8日退至10.13米枯水线以下,正式进入枯水期,较常年平均提前87天,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三早。

据了解,鄱阳湖是一座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文节律变化。目前,鄱阳湖沿湖地区进一步强化山塘水库的储水和科学管水,把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作为重点,积极开展蓄水、保水、节水等工作。

(总台记者 石坤 王婧)

发布于 2025-10-06 16:13
收藏
1
上一篇:鄱阳湖提前步入枯水期,落星墩古迹重现全貌见证历史变迁 下一篇:寻古迹,看非遗,总书记重视文化传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