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北稀南融”新篇章,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北稀南融”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北部地区要减少人口密度,优化资源配置,而南部地区要吸引人口和资源,实现融合发展。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调整,旨在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北稀南融”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
"北部地区:" 人口增长放缓,部分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经济增速相对较慢,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南部地区:" 人口持续流入,经济活力强劲,产业结构较为完善,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挑战:"
"人口流动的障碍:" 户籍制度、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等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影响了人口自由流动。
"资源要素的流动:" 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仍然存在壁垒,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但北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
"生态环境的压力:" 南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
"探索“北稀南融”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推进“北稀南融”战略,我们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打破现有瓶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径:
"1. 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相关内容:
探索“北稀南融”新路径
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举办
本报讯 (闫锡坤)近日,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享有“稀土之都”美誉的包头市正式启动。本次活动聚焦稀土、人工智能、数据、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吸引了来自内蒙古、浙江、广东三省(区)的26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参与。
作为蒙浙粤三省(区)首次联合举办的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此次活动以“北稀南融,知链未来”为主题,搭建“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平台,推动“技术攻关—专利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高效协同,为破解中西部地区专利技术转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跨区域资源与技术的“双向奔赴”,打破专利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地域限制,合理配置各地优势资源,激发创新潜力。
活动开幕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高质量转型发展知识产权强市合作议定书》,将整合资源,在专利布局、转化运用、保护维权等核心环节深度协同,助力包头打造“知识产权强市”标杆;内蒙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广东省揭阳市6市共同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联盟”,进一步拓展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边界,实现创新资源跨域共享。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让、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专利质押融资等多类型合作签约同步达成,总金额达3.79亿元,覆盖稀土、人工智能、煤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彰显三省(区)在专利转化领域的优势互补。
包头市人民政府市长孟庆维聚焦产业实践,介绍了当地稀土、煤化工、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深厚底蕴,强调稀土产业是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此次活动为包头链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提供了关键契机;包头市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动稀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稀土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活动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稀土产业高价值专利布局策略”“跨区域专利转化协同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与稀土产业深度融合路径”等主题,分享前沿理论与实战经验,为参会代表破解专利转化难题提供指导;《全国稀土产业运营情况报告》《全国稀土领域“双五星”高价值专利目录》及“蒙知汇”专利运营小程序也正式发布。来自三省(区)及港澳地区的12个优质项目进行路演,涵盖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智能算法、煤化工清洁技术等方向。
据介绍,此次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是三省(区)落实《“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重要举措,实现了资源禀赋与创新能力的精准对接。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是国家稀土产业基地;浙江、广东位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突出。活动推动传统稀土产业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新材料产业植入“智慧基因”,将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本。下一步,三省(区)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对接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更多专利成果转化落地,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协办,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