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光芒的福州,知名度不及厦门,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隐匿光芒的福州,知名度不及厦门,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虽然厦门凭借其独特的海滨风光、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和“海上花园”的美誉而享誉海内外,知名度确实更高,但这并不代表福州这座城市不好。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1.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六朝古都:" 福州建城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福建首府”、“东南都会”之称。 "名人辈出:" 福州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明代航海家郑和,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严复,以及“福州三严”(严复、严耕望、严中怡)等。 "三坊七巷:"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福州文化的象征。 "闽南文化中心:" 福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独特的闽南语、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如评话、木偶戏、南音等。
"2. 经济发展迅速:"
"港口城市:"

相关内容:

福州是个另类,别的城市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福州却是兵家不争之地,它知名度不如厦门,经济被泉州压制20多年,作为福建省省会,它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东临台湾海峡,陆地与宁德、南平、三明、泉州、莆田相连。

从地形上看,福州坐拥典型的河口盆地地貌,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等,这样四面环山的格局,极大地阻碍了福州的对外交通,在古代,想要攻占这里,需要翻山越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让福州成为易守难攻的要地。

不过,群山并未彻底阻断福州的通道,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是福建省内最大河流,它穿山越岭奔流562公里,到达福州这片开阔的盆地,水网和盆地,让福州成为农耕时代的“天府”。依水而兴的福州,自宋代起,就有了成熟的造船业,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更是打上了“福州制造”的印记,民间俗称福船。

福州市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850万人,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

截至目前,福州已经开通了5条地铁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总里程139千米。

福州下辖的平潭县,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北京到台北的京台高铁已延伸至平潭县,全线预计2035年建成通车,游客乘坐高铁往返两岸将不再是梦想,而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作为这项工程的关键,大桥全长16.34公里,总耗资140多亿,历时七年建成,共计228个桥墩,能抵御十级大风。

穿城而过的闽江,将福州市区分为三部分。在福州市区正北,是国家4A级景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它三面青山环抱,南临八一水库,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园内植被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负氧离子,被誉为福州市最大的天然氧吧。

向南,是西湖公园,它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区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园内亭台楼阁与湖水相映,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继续向南,是国家5A级景区,三坊七巷,它位于福州市区核心区域,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唐宋坊巷格局和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是名人故居聚居地,曾先后走出如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徽因等众多名人,在其南侧还保留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祠堂,另外,火上央视的爱心树,也是位于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南侧是乌山,它和于山、屏山共同组成三山,这也让福州成为一个"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市格局。乌山从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闻名的风景胜地,三山”之中以乌山风景最佳,被称为“三山”之首。

乌山向西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的西禅寺,距今1200余年,是全国重点寺庙,寺内有一尊高约7米的观音大像,是福州市最大的铜铸佛像。此外,寺内还有许多古代佛教文物和经典,如大藏经等。

在福州东侧是国家4A级景区,鼓山风景名胜区,鼓山位于闽江北岸,传说山上的巨石如鼓,每当刮风下雨时,山间传出鼓声,因此得名鼓山。整个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最高峰海拔998米,周围由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地质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继续向南,跨过闽江,便来到了烟台山,这里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探母寓居的地方,也是民国第一影后胡蝶度蜜月的地方,这里的“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如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福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和生活,这座被低估的宝藏之城,正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福州,一座有福之州。

发布于 2025-10-05 05:27
收藏
1
上一篇:鹭岛风情,厦门,老虎之城的深厚历史渊源 下一篇:提到厦门,你会想到什么?探寻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