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论坛、刷公众号,总有些人聊两岸话题,字里行间总把“台湾”叫成“中国台湾省”。我一看就觉得这说法有点“钻牛角尖”——其实你真要较真,说台湾是个省,好像也不算错,可如果只这么叫,就有点不太严密了。说“台湾地区”,可能更准确一些。倒不是弯子拐多了,关键是:台湾地区,其实不止这一个省啊,别忘了,后面还有福建省的点点地,还有从广东、海南划过去的那么一小块地方,你说全叫台湾省,真有点“以偏概全”了。

其实,大多数人说台海问题,脑子里都只转一条线:台湾那一块。但真要把行政区划地图摊开了,故事就绕起来了。清朝时候,台湾根本只是福建的一个府,玩儿得还挺低调。直到1885年,大清才像“难得的小气派”,单拎出来一个省。谁料没两年就被风头一转,甲午海战,日本人来了,台湾被割走,几十年在外漂泊。抗战赢了,又回归,国民政府接回家,设了个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再后头,1947年,国民政府自己动了念,公署撤了,冒出个“台湾省政府”。一波三折,岛上的命运就这么被各种历史浪潮裹挟着。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台湾省政府刚建时,是在台北市,可接下来国民党败逃,四九年一窝蜂跑到台北,这地方变得不太安稳了。据说那阵子,一想到解放军要渡海打过来了,国民党高层就睡不踏实,连办公地点也三天两头琢磨着搬。于是,五六年、五七年,办公室往台中县、南投县分了一下,分散风险。说起来,那个时候的雾峰乡和中兴新村一度成了权力中心,小地方却承载着大世界的悬念。老一辈人说,南投中兴新村还能看见那些“官员子弟”,下课后一块在广场骑脚踏车,看起来很和平,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外头是不安分的。

后来,岛上城市“升格”的节奏越来越猛。台北市、高雄市接连变成“直辖市”,权力架构跟着乱腾。到了2014年,连桃园县都跟着搭车算直辖了。你要是摊开当前地图,发现原来号称台湾省的辖区,仅剩区区几市几县,地盘还不到岛上的四分之三,人口也不到一半。很多在大陆长大的年轻人,只记得台湾省的名字,其实呢,实际上管的范围,已经跟过去年头大不一样了。
这话题聊到福建,事情又变得更有味道。福建本来是大陆东南的门面,本地人口多,地盘也大。但四九年国共对峙时,福建省政府差点变成“流亡政府”,从福州赶到金门。等到两岸分治,金门和马祖这些小岛,留在了台湾这边手里,其余的都归大陆管了。你别小瞧那些地方,金门岛上,冬天下午喝一碗高粱,老人们满口台湾腔,村子却写着福建的“味道”,挺微妙。实际上,这部分行政区域面积小得可怜,人口不多,不过,气氛却各有分界感,成了两岸联系的一根线。

顺着这份特殊历史走下来,你会发现,台湾地区名下其实还藏着极小的“广东”和“海南”。东沙群岛那个地方,有人以为是空岛,其实是划归广东汕尾市的,岛上据说有几位巡逻兵,台风天能吹得人没影。更神奇的是海南的太平岛和中洲礁。太平岛面积不大,南海里却算是块“宝地”,建着机场,不时有运输机跑来跑去。那地方经常是军人值守,一批一批换着岗,岛上有淡水井,物资半年一次补给,外头渔民敢在岛脚下撒网,都觉得是“赚了”。
讲这些岛的归属,其实跟普通人生活关系不大,但在地图上就是明明白白地写着。东沙、太平这几个地方,常年没人常驻,被纳入高雄市管,成了台湾地区实际控制范围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新闻里第一次听说,心里头还得想一想:“原来地图真是划得远,还带点意外。”

说回来,“中国台湾地区”的称呼,说法上其实也关乎情感。有人说着“台湾省”,是为了强调主权;有人坚持“地区”,是因为细节里藏着不同省市的划分。我们小时候课本里教的是“大一统”,可现实没那么简单。如果你真在台湾街头问问本地年轻人,谁还觉得自己是福建人、广东人?恐怕只有老一代还能说出点古早往事,新人早觉得自己都是台北人、高雄人或者自称“台湾人”。
这些微妙的称呼,反映着历史的流转。有人在大公众号底下评论,吵得热热闹闹,说到底,咱们这年代的人,其实都被历史的泥沙裹挟过,所谓“台湾地区”,到底是一句行政话,还是一种身份认同?这就留给大家慢慢琢磨吧。

要我说,讲地图简单,讲人心麻烦。究竟哪个地点才是真正的归属?是台北夜市边的摊贩,是金门海边捡子弹壳的老人,还是太平岛上蹲守的士兵,其实每个人心里界线不一定一样。有时候,地图能写出一点端倪,但人心,可没那么容易下定论。你怎么看?评论区随便聊聊,说不定你也有点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