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与非居民大揭秘,一文帮您理清身份差异

居民与非居民大揭秘,一文帮您理清身份差异"/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居民”(Resident)和“非居民”(Non-resident)这两个概念。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和法律、税务、行政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具体含义会因语境和规定而有所不同。
"核心区别:居住地与法律身份"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法律上的居住身份"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和关联。
"一、 “居民” (Resident)"
“居民”通常指在特定国家、地区或行政单位内,根据法律规定或习惯,拥有合法的、相对稳定的居住身份和归属感的人。
"关键特征和判断标准(以税务和常规定义为主):"
1. "法律身份:" 拥有合法的居留权,例如持有有效的居留许可、护照(在国籍国)、长期签证等。 2. "居住时间:" 通常需要在特定地区连续居住达到一定期限(例如,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183天或更长时间)。具体标准因国家/地区而异。 3. "经济联系:" 在该地区有住所、家庭、主要经济活动或重要利益中心。 4. "意图:" 有在特定地区长期居住的意图。 5. "权利与义务:" 享有该地区的公民权利(如选举权、工作权等,但程度不同)或特定居民待遇,同时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等。
"不同语境下的“居民”:

相关内容:

“居民”、“非居民”的税收身份您清楚吗?

“无住所个人”跟“非居民个人”又是什么关系?

今天,申税小微就来和您好好聊一聊!

01 身份判定

1.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

2.非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两个标准

1.境内有无住所:

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境内居住天数:

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

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满24小时的,计入中国境内 居住天数,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4号)

02 纳税义务

1.一般规定: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补充说明: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超过90天的非居民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连续不满六年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其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03 身份转换

无住所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首次申报时,应当根据合同约定等情况预计一个纳税年度内境内居住天数以及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境内停留天数,按照预计情况计算缴纳税款。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的,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 非居民→居民

无住所个人预先判定为非居民个人,因延长居住天数达到居民个人条件的,

(1)一个纳税年度内税款扣缴方法保持不变,年度终了后按照居民个人有关规定办理汇算清缴。

(2)但该个人在当年离境且预计年度内不再入境的,可以选择在离境之前办理汇算清缴。

2. 居民→非居民

无住所个人预先判定为居民个人,因缩短居住天数不能达到居民个人条件的,

(1)在不能达到居民个人条件之日起至年度终了15天内,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2)按照非居民个人重新计算应纳税额,申报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需要退税的,按照规定办理。

3.预计境内居住天数≤90,实际>90(或协定居民预计境内居住天数≤183,实际>183)

无住所个人预计一个纳税年度境内居住天数累计不超过90天,但实际累计居住天数超过90天,或者对方税收居民个人预计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境内停留天数不超过183天,但实际停留天数超过183天的。

(1)待达到90天或者183天的月度终了后15天内,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2)就以前月份工资薪金所得重新计算应纳税款,并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5号)

发布于 2025-10-05 23:26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世外桃源,乐享悠然时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