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变迁两重天,记者手记中的恒常与流转
这是一篇以记者手记形式,从两个场景探讨气象变与不变的范文:
"从两个场景看气象的变与不变"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我见过太多瞬息万变的事物,但若要说哪个领域的变化与“不变”交织得最为深刻、最能引人深思,那无疑是气象。它既是动态发展的科学,又遵循着亘古不变的物理规律。最近,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让我对气象的这种“变”与“不变”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场景一:家乡的“反常”夏日"
那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城市,记忆中,这里的夏天总是挥之不去的湿热,午后雷阵雨是常态,蝉鸣与蛙声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夏日图景。然而,今年夏天,却有些“反常”。长时间的酷热少雨,打破了往日的“常态”,新闻热线和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热浪”、“干旱”的焦虑与讨论。水库水位告急,农作物面临威胁,市民们抱怨“电扇吹不出凉意”,甚至有人开始怀念起过去“清凉”的午后雷阵雨。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入抗旱一线,看着农民们挑水灌溉的艰辛,也感受着城市居民在持续高温下的无奈。这“反常”的天气,是“变”的直观体现。它提醒我们,气候系统并非一成
相关内容:
先来看两个场景。
今年7月2日至7日,四川省泸定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从7月1日12时开始,泸定县气象局开启“131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首次发布预警信息。7月4日21时40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电话“叫应”县委书记和县长。泸定县冷碛镇党委、政府接报后,迅速组织54名镇村干部对沿河170户550人实施紧急避险转移,无人员伤亡。
今年7月底,“花粉监测预报”微信公众号开始对夏秋季花粉进行预报。公众号发布的预报结果由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合作开展,受到广泛好评。有网友留言:“能在花粉浓度升高之前得到预警,可以提前用药,已经基本可以控制住过敏了。”
这两个气象服务场景,一个是传统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场景,一个是创新的生活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场景,诠释的正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传统的气象服务全力助力防灾减灾;变的是气象服务的广度持续加大,预报的准确度不断提升,正深度融入经济命脉、生产生活中。
人们熟知的气象服务是天气预报。1945年9月,我国气象事业在陕西延安创建。1956年6月,气象部门开始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预报,通过科技创新,准确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气象部门都可以开展逐小时预报。近年来,在精准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气象部门探索发挥预报预警先导性作用,对气象灾害不断缩小“包围圈”,精准聚焦受影响区域并发出预警,形成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同时对重大天气过程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精准的预报、精细的服务,发挥出强大的防线作用,有力筑牢防灾减灾气象防线。
人们不太熟悉的是行业气象服务。这是一种面向行业提供的气象服务,比如农业、交通、能源、生态、健康、金融等领域的气象服务。这一类服务根据行业需求,监测特定的气象要素,研发相关数值模式开展预报,赋能行业发展。目前,气象服务的行业大类已拓展到70多个。从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到农业、冰雪、绿色经济,从保障能源等行业迎峰度夏过冬到保障自然景观“可预见”、花粉过敏“可预测”,处处都有气象服务的身影。气象服务正全方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望80年风雨历程,气象事业正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的原则,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党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让气象事业找到了发展的目标,不断向“更加准确”的使命靠拢。同时,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向“更加精细”的要求靠近,为各行各业发展赋能增效。气象服务的“分辨率”持续放大,“颗粒度”不断缩小,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1日 05 版)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