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之变与恒,从传统与现代场景窥见天地间的不朽法则——记者手记
这是一篇以记者手记形式,从两个场景探讨气象变与不变的范文:
"标题:风起云涌,常道依旧——两个场景下的气象感悟"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我见过太多瞬息万变的事物,但气象,这门与“变”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却总在变幻中透露着某种令人心安的“不变”。最近,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让我对气象的这种“变”与“不变”有了更深的体会。
"场景一:山区的“百年一遇”洪水"
那是在一个夏末秋初的傍晚,我正赶往一个偏远山区报道。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当地气象部门早已发布红色预警,强调“百年一遇”的洪水风险。沿途,山体滑坡的警示牌随处可见,河水早已漫过堤岸,浑浊的水流咆哮着,仿佛要吞噬一切。
抵达目的地时,洪水已将半个村庄围困。泥石流裹挟着巨大的树木和瓦砾,在下游形成一片混乱的滩涂。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腐败的气味,居民们惊恐而绝望的眼神,以及被冲毁的房屋、道路,构成了一幅末日般的景象。此时的气象,是“变”的极致体现——降水强度、水流速度、灾害影响,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剧烈变化。天气预报的精准性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我们
相关内容:
先来看两个场景。
今年7月2日至7日,四川省泸定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从7月1日12时开始,泸定县气象局开启“131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首次发布预警信息。7月4日21时40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电话“叫应”县委书记和县长。泸定县冷碛镇党委、政府接报后,迅速组织54名镇村干部对沿河170户550人实施紧急避险转移,无人员伤亡。
今年7月底,“花粉监测预报”微信公众号开始对夏秋季花粉进行预报。公众号发布的预报结果由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合作开展,受到广泛好评。有网友留言:“能在花粉浓度升高之前得到预警,可以提前用药,已经基本可以控制住过敏了。”
这两个气象服务场景,一个是传统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场景,一个是创新的生活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场景,诠释的正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传统的气象服务全力助力防灾减灾;变的是气象服务的广度持续加大,预报的准确度不断提升,正深度融入经济命脉、生产生活中。
人们熟知的气象服务是天气预报。1945年9月,我国气象事业在陕西延安创建。1956年6月,气象部门开始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预报,通过科技创新,准确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气象部门都可以开展逐小时预报。近年来,在精准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气象部门探索发挥预报预警先导性作用,对气象灾害不断缩小“包围圈”,精准聚焦受影响区域并发出预警,形成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同时对重大天气过程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精准的预报、精细的服务,发挥出强大的防线作用,有力筑牢防灾减灾气象防线。
人们不太熟悉的是行业气象服务。这是一种面向行业提供的气象服务,比如农业、交通、能源、生态、健康、金融等领域的气象服务。这一类服务根据行业需求,监测特定的气象要素,研发相关数值模式开展预报,赋能行业发展。目前,气象服务的行业大类已拓展到70多个。从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到农业、冰雪、绿色经济,从保障能源等行业迎峰度夏过冬到保障自然景观“可预见”、花粉过敏“可预测”,处处都有气象服务的身影。气象服务正全方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望80年风雨历程,气象事业正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的原则,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党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让气象事业找到了发展的目标,不断向“更加准确”的使命靠拢。同时,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向“更加精细”的要求靠近,为各行各业发展赋能增效。气象服务的“分辨率”持续放大,“颗粒度”不断缩小,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1日 05 版)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