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见真章、动真情的英雄颂歌——评《缅怀一等功臣刘绪清》
陈迎春兵姐以亲历者的视角撰写的《缅怀一等功臣刘绪请》,是一篇饱含真情、细节生动的英雄纪念文。文章没有空泛的歌颂,而是用朴实的文字还原了惊心动魄的救援场景,让一等功臣刘绪清的形象立体鲜活、触手可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内容上看,文章的核心优势在于“真实”与“细节”。作者没有回避救援中的紧张与混乱:女民兵因不理解危险而做鬼脸、刘绪清情急之下用方言爆粗口、被救姑娘事后磕头痛哭等细节,打破了“高大全”的英雄刻板印象,展现出危急时刻普通人的反应与英雄的本能担当。尤其是“边跑边敲角铁报警”“手拉脚踹赶人撤离”“二次冲进洪水救人”等动作描写,将刘绪清的果断、焦急与勇敢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灾难面前英雄的挺身而出。而文末补充的“作自我批评”“团长登门看望”“患癌去世”等后续情节,更让英雄回归平凡,既见其“勇”,更显其“真”,让英雄形象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从情感表达上,文章以“亲历者”的身份为纽带,情感真挚而克制。作为当年的医务兵,作者的叙述中既有对灾难场景的客观还原,也有对战友的深切缅怀——对刘绪清“脾气好、平易近人”的铺垫,对其牺牲自我救人的敬佩,对其离世的惋惜,都蕴含在平实的文字中,不刻意煽情却字字动人。提及刘绪清妻子与晚年境遇的内容,更拓展了文章的情感维度,让缅怀不仅聚焦于英雄事迹,更延伸至对英雄一生的尊重与铭记。从意义价值上,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追思,更是对“铁道兵精神”的生动诠释。在襄渝铁路建设的艰苦背景下,刘绪清的选择既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一代铁道兵“不怕牺牲、心系战友”的缩影。作者以个人记忆为切入点,将微观的英雄故事与宏观的时代精神相连,让年轻读者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历史,理解“英雄”并非遥远的符号,而是危难时刻选择担当的普通人,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与精神教育意义。总体而言,这是一篇“以真动人、以情塑魂”的佳作,它用个人记忆为英雄立传,让一等功臣刘绪清的事迹与精神得以留存,值得被更多人阅读与铭记。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