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育潜能,激发教师拥抱AI技术的内生动力

挖掘教育潜能,激发教师拥抱AI技术的内生动力"/

激发教师使用AI的内生动力,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营造一个积极、支持、赋能的环境,让教师感受到AI带来的价值,并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和应用它。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
1. "清晰展示AI的价值与赋能作用 (Show Value & Empowerment):" "解决真实痛点:" 展示AI如何帮助教师减轻重复性、低价值劳动(如批改作业、生成练习题、提供个性化反馈),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师生互动、个性化辅导和教学创新。 "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展示AI如何辅助教学设计(如推荐教学资源、生成多样化教学活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能答疑、学情分析等,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表现。 "拓展教学资源与视野:" 展示AI如何作为强大的信息检索、知识生成、多语言翻译工具,帮助教师获取更丰富、更新的教学内容,开阔教学视野。 "赋能个性化教学:" 强调AI在实现因材施教方面的潜力,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支持。
2. "提供易用、实用的AI工具与资源 (Provide User-Friendly Tools & Resources):" "简化操作:" 优先推广和引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效果直观的AI工具,降低教师的学习门槛。 "分类推荐:" 提供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智能体、大模型、AI机器人……AI教育热词奔涌。然而,赋能工具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恰是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勇于突破和重构的双重勇气。

首先是由内而外的突破,教育者必须勇于打破固有思维与知识结构,保持持续学习力跟上技术迭代,才能激发行动力。我校以项目学习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反复研磨、专家点对点的伴随式辅导、部分学科先行的方式,构建了“愿景引领—学科协同—全员参与”的实践框架:从最初的6门学科试点,到如今覆盖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11门学科的12个智能体辅助的教学特色项目,让AI技术隐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成为学生探究的助手、创作的伙伴、成长的见证者。在持续学习技术、积极运用技术的突破中,教师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教育,其本质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拥抱技术并改变育人模式,和学生一起熟悉、接触、用好人工智能,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其次是由表及里的系统重构,需与时俱进,以系统思维审视办学——融合新技术精华又不失传统方法价值,在培养综合能力时兼顾伦理安全。学校教师依托“数智大脑”的可视化呈现,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如小周同学的独特“工程实践”图谱:工程实践属于“发展”维度,但“学习兴趣”属于优秀,并且“改进能力”也是优秀。教师据此量身定制,联动家长,呵护学生兴趣的种子,关注实践短板。如此的育人,是从单纯的使用AI工具转变为有温度的人机协同育人。

智能时代,当教师勇于突破和重构,成为育人价值深挖的主导者时,AI才能化为启迪心智、滋养个性的源头活水,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作者:朱依黎 系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校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9-30 06:13
收藏
1
上一篇:促进牙周健康中国专家建议沪上揭晓,全面口腔清洁从“刷牙+牙间隙清洁+合理漱口水”开始 下一篇:唤醒教师潜能,激发AI应用的内生动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