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哈尔滨、北京等多地已跟进试点。这政策戳中了不少住老房子、想翻新宅基地的人的心事,把钱和手续的事儿弄明白,才能让安居的盼头不落空。

先得说清楚,不是所有房子都能原拆原建。政策里明确了适用范围:城市里是房龄长、结构旧的危旧住房,比如哈尔滨文中街那些70年左右的预制板老楼,防震差、设施旧,这类能纳入试点;农村则是在自家合法宅基地上,房子破旧没法住的情况,而且必须在原宅基地范围内,不能随便占新地。这点得先拎清,免得白忙活。
最让人关心的就是“钱怎么算”,城市和农村的算法不一样,但都有明确的分摊规矩。
城市老旧小区原拆原建,费用是“政府补+居民出+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目前试点的项目里,政府补贴占了不小比例,主要覆盖基础改造部分,比如结构加固、公共区域翻新、水电管网更新这些。居民要掏的钱,主要看自家房屋情况:如果只是按原面积重建,不用多掏钱;要是想趁重建扩大面积,超出原房本的部分就得按当地市场价补,比如有的试点地区规定超出面积每平米按周边二手房均价的80%算,比买新房划算不少。另外,电梯、停车位这些可选配套,按“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分摊,不想装电梯的住户不用掏钱。
农村宅基地原拆原建的费用更简单,主要是自家承担建设成本,但各地都有补贴政策。比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危房改造类的原拆原建能补1-3万元;发达地区补贴更高,有的地方按建筑面积算,每平米补300-500元。不过要注意,补贴只给合规建设的,要是偷偷加层、超面积,不仅拿不到补贴,还可能要整改。
大家对钱的问题看法很实在,有人说“政府补大头,自己掏点小钱就能住新房,比搬家划算多了”;也有农村朋友觉得“补贴虽不多,但能减轻不少压力,总比自己全扛着强”;还有人关注后续,“希望费用明细能公开,每笔钱花在哪都明明白白”。
再来说“手续怎么走”,不管城市农村,都得按流程来,少一步都可能卡壳,而且2025年新政后流程比以前简化了不少。
城市老旧住房的流程分五步,得先凑够“同意票”。第一步是居民申请,同一栋楼或同一个小区得有三分之二以上住户同意,才能由业委会或社区牵头报街道办;第二步是现场核查,街道办联合规划、住建部门上门看房子,确认符合原拆原建条件;第三步是方案公示,把重建方案、费用分摊明细贴在小区里,公示7天没异议才能往下走;第四步是审批发证,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这个现在20个工作日内就能办完;第五步是施工验收,建成后由住建部门验收,合格了才能办新的不动产权证。
农村宅基地的流程更简洁,主要是“村里审+乡镇批”。第一步,向村民小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拆旧建新的原因、建筑面积、高度这些细节;第二步,村民小组开会讨论通过后,报村委会公示3天;第三步,村委会把材料报乡镇政府,乡镇会派人现场踏勘;第四步,符合条件的话,乡镇政府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宅基地批准书,现在很多地方在政务APP上就能提交材料,不用来回跑了。
办手续时最容易踩的坑得避开。有人觉得“我自己的房子想拆就拆”,没办手续就动工,结果被要求停工整改,反而耽误时间;还有人申请时瞒报面积,验收通不过,拿不到产权证。其实现在手续都公开透明,不懂的可以去社区或乡镇政务大厅问,有专门的窗口解答,别自己瞎琢磨。
我是芷云,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咱们明天见!
为啥现在原拆原建政策这么受关注?因为它解决了实际难题。城市里的老住户不想搬家,住惯了熟悉的环境,原拆原建能保住邻里情;农村的乡亲们想翻新房子,又怕不合规,新政明确了规矩,让人心里有底。哈尔滨已经有大成街235号楼、高谊街47号楼两个试点在推进前期工作,这些老楼重建后,不仅能抗震,还会加装电梯、建停车场,居住体验能大幅提升。
讨论里能感觉到大家的期待,有人说“老房子住了一辈子,能原地变新房,太省心了”;也有人说“流程简化了是好事,最怕来回折腾,现在一次就能问清楚”;还有人盼着试点能快点推广,“希望我们小区也能早点纳入,不用再担心房子漏雨了”。
最后得提醒一句,各地政策有差异,比如补贴标准、审批时限可能不一样,最靠谱的办法是查当地住建委或农业农村局的官网,或者直接去政务大厅咨询,以官方说法为准。别轻信网上“不用审批就能建”“全额补贴”的传言,免得受骗。
原拆原建的本质,是让大家在熟悉的地方住得更舒心。政策把钱怎么摊、手续怎么走说清楚,就是给想改善住房的人吃了定心丸。不用背井离乡,不用花冤枉钱,按规矩办事,就能把老房子变成满意的新家。
住得踏实,心里才安稳。原拆原建政策既有温度又讲规矩,既照顾了大家对故土的感情,又明确了办事的流程,这样的政策难怪受欢迎。随着试点推进,相信会有更多人实现“原地安居”的心愿,在熟悉的环境里过上更舒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