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师潜能,激发AI应用的内生动力探索

唤醒教师潜能,激发AI应用的内生动力探索"/

激发教师使用AI的内生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营造一个积极、支持、赋能的环境。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
"1. 提升认知,转变观念 (Leverage Awareness and Mindset Shift):"
"清晰的价值传递:" 向教师清晰展示AI如何能"赋能"而非"取代"教师,强调AI在提高教学效率、个性化学习、减轻负担、拓展资源、辅助教学决策等方面的潜力。用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利益出发,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展示。 "破除恐惧与偏见:" 通过成功案例分享、专家讲座、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AI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其“威胁性”的误解。强调人机协作的优势。 "树立积极榜样:" 宣传和表彰在AI应用方面做得好的教师或学校案例,让他们成为其他教师的榜样和参考,形成“见贤思齐”的氛围。
"2. 提供赋能,降低门槛 (Empowerment and Accessibility):"
"精准的培训与支持:" "需求导向:" 培训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师实际教学需求,避免空泛的技术理论。提供“即用即学”的微课程、操作指南、最佳实践案例。 "分层分类:" 针对不同技术熟练度的教师,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培训。 "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智能体、大模型、AI机器人……AI教育热词奔涌。然而,赋能工具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恰是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勇于突破和重构的双重勇气。

首先是由内而外的突破,教育者必须勇于打破固有思维与知识结构,保持持续学习力跟上技术迭代,才能激发行动力。我校以项目学习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反复研磨、专家点对点的伴随式辅导、部分学科先行的方式,构建了“愿景引领—学科协同—全员参与”的实践框架:从最初的6门学科试点,到如今覆盖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11门学科的12个智能体辅助的教学特色项目,让AI技术隐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成为学生探究的助手、创作的伙伴、成长的见证者。在持续学习技术、积极运用技术的突破中,教师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教育,其本质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拥抱技术并改变育人模式,和学生一起熟悉、接触、用好人工智能,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其次是由表及里的系统重构,需与时俱进,以系统思维审视办学——融合新技术精华又不失传统方法价值,在培养综合能力时兼顾伦理安全。学校教师依托“数智大脑”的可视化呈现,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如小周同学的独特“工程实践”图谱:工程实践属于“发展”维度,但“学习兴趣”属于优秀,并且“改进能力”也是优秀。教师据此量身定制,联动家长,呵护学生兴趣的种子,关注实践短板。如此的育人,是从单纯的使用AI工具转变为有温度的人机协同育人。

智能时代,当教师勇于突破和重构,成为育人价值深挖的主导者时,AI才能化为启迪心智、滋养个性的源头活水,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4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9-30 06:13
收藏
1
上一篇:挖掘教育潜能,激发教师拥抱AI技术的内生动力 下一篇:树蛙部落探险记,乘坐大飞机、围炉煮茶,解锁更多好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