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是个很贫瘠的地方,尤其是黄河沿岸,这次一睹贫瘠之地,却不知经过脱贫攻坚,这个地方已翻天覆地,让我一睹芳容,眼界大开,一个热闹非凡的旅游专业村——壶口昝家山给了我一番美食与夜色的独特体验。
8月初,我们带着一份愉悦的心情,悠悠滴来到了昝家山旅游新村。谁知一下车,天气是非常热,这村子也是热的不轻,热闹非凡,超出我的想象,一车游客从大巴下来,在昝家山广场上径直走向了黄河滩山庄(一家住宿、餐饮齐全的大型农家乐),规模还真不小。哎呦,又是一车……

到了这壶口旅游的必留之地,便想着如何填饱肚子。找了一个热情的村民打听了下这里的特色小吃,听他们说禹王居的特色菜品做的比较好,黄浦人家的面食不错,我们一行人便来到禹王居,点了一些店家的拿手好菜。
在等待美食的过程里,我们了解到,在这黄河岸边的特色美食中,黄河大鲤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是最高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出来的丰富的物种之一,金鳞赤尾,体型梭长,肉质细嫩鲜美,鱼刺也较少。等了一会儿后,各个菜肴都上了。

先说说这:黄河大鲤鱼,黄河岸边的第一大名菜,也是这小农家乐的主打菜品。虽然没有高大上的餐碟,但色香却可以给满分。香喷喷的鲜美之气蔓延迂回,令人垂涎欲滴啊!话不多说,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尝尝这大鲤鱼的味道了!鱼儿是整条的,个很大,新鲜的,肉质鲜嫩,鱼刺较大,容易取出。味道传统纯正,南北通吃。再强调一下,真的是感觉特别鲜,沾上酱,味道确实好!

再说说这:壶口小野菜,只有壶口当地才有的正宗小野菜。原来,我想这样的小野菜是不是应该有一点苦味呢?当我品尝之后,我知道我错了。小野菜洗干净,应该是用开水稍煮之后,滚烫的热油浇在上面,反正苦味处理得恰到好处。口味适中,很是“农家”,但又不是那种吃起来很柴的感觉,放在嘴里有一点点嚼劲儿。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点这么一道菜,这真的是明智之举啊!

地软炒鸡蛋。地软的生长范围很广,在当地,一场雨后,就能在有小草的地上捡到。但因地质的差异而导致味道有些许不同。地软,属低脂肪营养保健菜,营养丰富,有降脂减肥、清热解毒的效果,还具有补虚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这地软配鸡蛋我还是第一次吃。这清炒鸡蛋,口感绵软,但脾胃虚寒者不可多食。简单的一盘地软炒鸡蛋,却是美味与营养兼备,特色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细心探索、深入挖掘。

下面是一种面食,当地称为“米黄”,一般是用软糜子面做的,有时也加点玉米面。它看着有点像面筋,色微黄,跟玉米的颜色一样,表皮看着是烤出来的,但丝毫没有糙糙、扎扎的感觉。口味略带点甜,甜中又带一丁点的酸味,松松软软,口感极佳。连着吃了两块,肚子有点撑了,平时非常注意形象的我,在美食的诱惑之下彻底丧失了抵抗力,真的是已经完全不顾形象啦!

陕北老盐菜炒肉丝,乍一听这名字,“老盐菜”三字闻所未闻啊,但还是忍不住好奇心点了一盘,图个新鲜。一根根的老盐菜和肉丝炒在一起,肉不是肉,菜不是菜,傻傻分不清楚。吃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这玩意竟然是大白萝卜做的,汗颜!这就是农家菜的独特之处,萝卜本身的那股味道,真的是一点点都吃不出来。当地人习惯把它用开水一泡,拌些青辣椒,夹到馍馍(馒头)里面吃,喜欢辣的朋友可莫要错过。
吃过晚饭之后,天气较热,在广场散步,谁知竟是这番的热闹非凡。

华灯初上,晚风习习,我们漫步在稀稀落落的灯光下,来到了广场。农家重金属乐甚是劲爆,广场上燃着篝火,几个当地爱好者或是农家乐的当地中年人围着篝火,打起了壶口斗鼓!壶口斗鼓,鼓风豪爽,动作奔放,气势震撼,看来这小步散的很有收获啊。一些游客听着音乐也纷纷赶来,自觉的跳起了舞蹈,观众也是围了一大圈。
就这样,一直进行到10点多,河岸边的气温降的很快,大家纷纷回到了住处,休息整理,准备明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