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传承与光阴,蟠桃叔的淳化荞面饸饹记忆

舌尖上的传承与光阴,蟠桃叔的淳化荞面饸饹记忆"/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和地方特色的标题。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创作一篇关于淳化荞面饸饹及其传承人的文章。
---
"舌尖上的传承与光阴丨蟠桃叔:淳化荞面饸饹"
黄土高原的阳光下,每一道沟壑都似乎蕴藏着千年的故事。在陕西省淳化县这片土地上,有一种面食,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刻在岁月里的乡愁,一种代代相传的技艺——那就是淳化荞面饸饹。而将这门手艺用心守护、代代相传的,有位老人,人们亲切地称他“蟠桃叔”。
"饸饹声声,唤醒沉睡的乡愁"
“咣当……咣当……”这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声音,是淳化街头巷尾最动听的旋律之一。它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饸饹床”——制作荞面饸饹的古老模具发出的声响。当蟠桃叔将磨得锃亮的荞面,一勺勺填入温热的饸饹床中,随着手柄的用力旋转,面条便如同有生命般,被挤压着、赋予了形状,从模孔中奔涌而出,落入滚烫的汤锅中。
这声音,是童年记忆里的熟悉回响,是游子归乡时味蕾的唤醒

相关内容:

老家淳化是一个关中小县。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洋槐花,茫茫如雪。到了秋天,亦是茫茫如雪,因为荞麦花开了。荞麦花也是白的。荞麦花落了,结出籽来,用石碾子磨成了粉,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清香,用来压饸饹吃最好不过了。

荞麦饸饹是我们淳化人最爱吃的饭食,那是一种深切的热爱,像老北京人之于豆汁,非外人可以想象。

两个不相识的淳化人遇到了,寒暄往往是从荞麦饸饹开始。都是专业吃饸饹几十年的行家,少不了对淳化荞麦饸饹的深入探讨、认真品评、深情追忆、陶醉回味、合理建议、展望前景,沟通了“饸饹少了蒜,味道减一半”的看法,分析了“想吃饸饹去县西,县西卜家数第一”的成因,达成了“天下饸饹多,淳化第一锅”的共识,提出了“吃饸饹要从娃娃抓起”……气氛融洽极了。你爱吃饸饹,我爱吃饸饹,两人越聊越亲热,越聊越投机,然后就会相约一起去咥饸饹。两顿,你请我一顿,我请你一顿。

在淳化,不吃饸饹的人几乎没有。否则就像重庆人不吃火锅,洛阳人不吃水席,柳州人不吃螺蛳粉一样尴尬。淳化人常挂在嘴边的是:“荞麦黑是黑,压成饸饹能待客。”用陕西话读,是押韵的,客发kei的音。

荞麦是种出来的,饸饹是压出来的。压饸饹要用木制的饸饹床子。架在锅上,锅里水烧开,咕嘟咕嘟地耐心等待着。将和好的面团塞进饸饹床子内的铁窝里,窝里有一百零八个整整齐齐的窟窿眼儿,再以活塞压之,受力的面团从孔眼徐徐而出,如群龙入海,进了热锅。添上柴,煮一煮,荞面饸饹就熟了,一团“牡丹”浮上来。

过去,压饸饹是热闹事,露天搭锅垒灶,压时需几个壮汉一起配合,有填床子、压床子、帮床子等分工。如果是特大号的床子,压床子的须挑个胖大罗汉一样的汉子,一屁股坐到杠杆上使劲,才能压得出。唯有这能使蛮力的人压出的饸饹才会格外劲道。热气腾腾中,这一锅饸饹在说说笑笑中就压好了。嗨,过瘾,比过年看杀猪还有趣。

当然,现在饸饹床子工具改革,锅台改造,一个人在厨房里就可以轻松上手。当然,被减掉的也有昔日压饸饹时的参与度、仪式感、观赏性和热闹劲儿。



淳化人把制作饸饹叫“压”,吃饸饹则叫“吸”,就像南方人把吃米粉叫嗦粉,吃螺蛳叫嘬螺蛳一样。吸饸饹的说法非常形象生动,吃饸饹时连汤带水,所以是吸溜吸溜的。

我们淳化人呀,都是北山洋芋蛋,诙谐起来都笨拙直接得可怕。春节时候给长辈拜年,一般这样开玩笑:我的爷呀,身体好得能上山背石头,想吸你的饸饹还要再等几年哩。淳化人红白喜事必用饸饹待客。刚才不是说了嘛,“荞麦黑是黑,压成饸饹能待客”。吸谁的饸饹(参加葬礼时必吃饸饹),就是参加谁的葬礼的意思。

淳化县城极小。夹在几个山丘中间,风从黑松林里吹下来,小城的夏天是极凉的,所以汉武帝在这里修了个避暑的甘泉宫。县城虽小,人口也少,饸饹店却极其密集,三步一小店,五步一大店,街边的摊摊不上算。有好事者数了下,仅从老干局到大店桥,这猴尾巴长的一段路就有大大小小五十多家饸饹店。也就是说,整个县城里的人,不是卖饸饹的,就是吃饸饹的,是个饸饹城哇。真的,走进这座小城,处处都是荞麦饸饹的香味儿。

淳化荞面饸饹到底有多好吃?有人说可用九个字来概括:筋、柔、光、煎、稀、汪、鲜、辣、香。

你若是到了淳化县城玩儿,随便进一家饸饹店就是了。不用瞧五家比三家,但凡能在淳化开饸饹店的,基本没有日鬼捣棒槌的。当然了,名气大的一个是大店桥附近的“卜家乡村饸饹”,一个是枣坪小学那个巷子口的“益众饸饹”。哦,不能忘了“开山老祖”,背街的“千禧饸饹”啊。它们难分高下优劣,各有千秋,各有拥趸吧。

啰嗦了半天,该上饸饹了。

淳化饸饹可以吃浇汤的,也可以吃凉调的,如果不给老板打招呼,那端上来的自然就是浇汤的。饭分汤干,碗分大小。小碗是“一口香”,面少汤宽,碗中清清爽爽一口汤一筷子头的饸饹。一壮汉吃十几碗“一口香”是稀松平常的。淳化自有一群楞娃以吸饸饹比拼碗数为乐为荣。

听说淳化县吸饸饹排行榜上的最高纪录是一百二十碗。纪录保持者是邮局门口摆摊子卖甘蔗、卖炒花生的一个壮士,小名叫牛娃。牛娃吃完这一百二十碗,不敢走,不敢坐,不敢打嗝,不敢放屁,一手端肚子,一手扶墙说“卯硬”。

“卯硬”是句老话。过去木匠做木器活儿都是榫卯结构,榫卯太紧了,装不进去,称之为“卯硬”。吃饭吃得腹胀,再也塞不进去了,也说“卯硬”。比如主人给客人殷勤夹菜,客人就客气:“卯硬了,卯硬了,实在吃不动咧。”

吃饸饹吃得卯硬是常事,太好吃了,一吃就刹不住,停不下来了呀。

荞面的清香依附上了汤水作料的浓香,混在一起,温柔又霸道。一时间,唇齿生愉悦,肠胃得抚慰,令人如归故乡,如上天堂。

讲真的,淳化饸饹一端上来,汤上那层厚厚的红油对于本地人来说是诱惑,对于外来客人来说是恐吓。怎么这么红,一口下去,岂不是特别辣吗?但其实淳化饸饹的煎汤很讲究,凭借老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秘方,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文火熬制,那辣油红汤早已去辣存香,所以其味浓而不烈,回味悠长。饸饹汤以羊汤为最佳,另有鸡汤、大肉汤、素汤。汤里零零星星有豆腐、红萝卜、黄花菜,就这简简单单的几样。作料不过是生姜、辣子、葱之类的。至味为简,大道无形。淳化饸饹的汤啊,就是用天下最简单的食材做天下最动人的滋味。

若要锦上添花,吃淳化饸饹,蒜泥不可少。一为杀菌,二为提味。淳化饸饹店的桌上少不了一大碗白如雪的蒜泥,供人取用。淳化紧邻的泾阳县自古出好蒜。白皮蒜,紫皮蒜,一半都卖到淳化县。

淳化还有个小迷信,就是捣蒜泥的人必是一家之中性格最泼辣的,这样的人捣出的蒜也格外有味些。吸饸饹还要配点小菜才应景呢。饸饹店会有免费的泡菜,莲花白丝。淳化人把包菜叫莲花白。去菜地里看看,真是一朵朵硕大的白莲花。这种小菜正如陈醋之于饺子,糖蒜之于羊肉泡馍,算是饸饹伴侣,酸爽而脆,开胃,就着饸饹吃,绝配。喜欢吃肉的可以要一盘凉拌肘子或者卤好的猪蹄。

吃完饸饹,卯硬了,淳化人就满足了,什么恩怨情仇一个饱嗝就可以一笔勾销,红油粘了嘴巴一圈都舍不得擦呢。起身出门,腆着肚子从县城南头逛到北头,感觉满足舒坦,自在如仙。

有朋自远方来,不用说,还是往饸饹店引,点一桌子菜,什么切成麻将块的牛肉啦,淋了老醋的皮冻啦,用洋芋和苜蓿做的白绿两色的煎饼啦之类的,但是主角还是饸饹。客人吃饸饹吃得越多,摞起来的空碗越高,他们就越满足越欣慰,脸上越有光。淳化人不劝酒,只劝饸饹。劝来劝去,客人就卯硬了。

感冒了,我们这些县城的同学也不吃药,而是去饸饹店来一碗饸饹发汗。喝酒喝多了,也是一碗饸饹,把汤喝个见底,肠胃就舒服了,酒劲就下去了。甚至,和家里那口子打锤闹仗了,被领导夹枪带棒、劈头盖脸了,娃的老师给你打电话说你娃上房揭瓦了……诸如此类烦心之事,让我们淳化人心里颇烦,也不吃顺气萝卜,也不喝静心汤,吸几碗饸饹也就平心静气了,心情美丽了。

他们吃饸饹都吃精了。哪家店的羊汤清香醇正,哪家店的辣子三炒三炸焦香出头,哪家店的荞麦里掺了燕麦粉口感更好……门儿清。他们都有自己吃饸饹的固定据点,张和平老在“郭家饸饹”出没,李美丽总在“四季香”蹲点,所以要找谁,一扑一个准。



淳化人爱吃淳化饸饹,淳化饸饹中最好吃的是“过事饸饹”。过事就是婚葬嫁娶。对于淳化人来说,其灵魂,其本质,就是一群淳化人借个由头凑在一个大锅里吃饸饹罢了。即所谓,人比天大,胃比人大。万事悠悠,饸饹最大。

过事饸饹的辣子汤前一天就用大锅慢火熬上,第二天宾客从四方赶到时,饸饹也压出来了,配上豆腐香菜,热汤一浇,香味就开始吸引人了。你抢一碗,他抢一碗,手快有,手慢无,婆娘喊娃娃叫,吃到嘴里哈哈笑。这时候,三分香也变成九分香了。

来,朋友,让我们吃淳化荞面饸饹吃到卯硬吧!


非遗知识科普


2013年,陕西省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淳化荞面饸饹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技艺项目,被列为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家简介


蟠桃叔,本名杨家辰,陕西淳化人,现居西安,原新闻工作者。出版有著作《唐诗江湖》《长安一片月》等。在《读者》的原创版开设有专栏“长安客”。

发布于 2025-09-26 08:57
收藏
1
上一篇:陕西淳化美食探秘,开启淳化味蕾之旅,解锁地道淳化美食宝藏 下一篇:探秘淳化,陕西小众旅行地,追寻2000年前高速路起点,品味特色饸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