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西南部的皖山皖水间,潜山县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天柱山北麓。这片被汉武帝封为 "南岳" 的土地,不仅孕育了雄奇的山岳风光,更将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交融,酝酿出独具特色的物产。从餐桌上的传世美味到指尖流淌的千年技艺,潜山的特产如同打开当地文化的密码,每一种都承载着山水的灵秀与历史的厚重。
餐桌上的传统美味
黄泥粉蒸肉
清晨的黄泥镇,炊烟中飘来独特的香气,这是潜山人家最引以为傲的黄泥粉蒸肉正在灶上蒸腾。选用当地散养黑猪肉的五花肉,切成长方块后用酱油、茴香等调料腌制,再裹上特制米粉,最后用新鲜粽叶包裹,装入陶钵。最关键的一步是将陶钵埋入经柴火预热的黄泥中慢煨,让黄土中的矿物质与肉香充分融合。这道美食背后藏着战火与诗意的传说 —— 相传太平天国时期,陈玉成部队在此作战时偶然发现农妇用黄泥焖制的粉蒸肉,香爽可口,油而不腻,从此流传四方。更有记载称,汉武帝南巡天柱山时曾品尝此菜,当即赞不绝口。如今,这道带着泥土芬芳的菜肴已成为潜山宴席上的必备之品。

痘姆古陶红烧肉
痘姆乡的古陶工艺始于新石器时代,被誉为 "陶器活化石",当地用古陶烹制的痘姆古陶红烧肉独具特色。厨师选用天柱山脚下散养的黑猪五花肉,切成方块后先用天柱山茶油煸炒,加入冰糖炒出糖色,再放入古陶砂锅中,加入当地特产的米酒和香料,小火慢炖数小时。古陶器皿特殊的微孔结构让肉在炖煮过程中均匀受热,锁住肉汁的同时又能去除油腻,炖出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陶土清香。这种将千年陶艺与烹饪智慧结合的做法,让每一块红烧肉都成为品味历史的载体。
山水间的自然馈赠
石耳
天柱山的悬崖峭壁间,生长着一种珍贵的菌类 ——石耳。这种附着在花岗岩上的 "山珍",形似木耳却更为厚实,采摘者需腰系绳索在悬崖间穿梭,方能获取这份自然的馈赠。石耳既是珍稀的食用品,又是贵重的药材,用它和瘦肉、子鸡清炖,清香可口,有滋阴补肾、清凉解毒、降低血压等作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曾记载石耳"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现代科学研究更证实了它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的食疗功效。当地山民常用石耳与土鸡同炖,汤色清亮,滋味醇厚,既是待客的佳肴,也是滋补的良方。
天柱山茶油
与石耳同为 "天柱三宝" 之一的天柱山茶油,是潜山人家厨房里的黄金液体。这里的油茶林多分布在海拔 300-800 米的山地,昼夜温差大,云雾缭绕,造就了油茶果的独特品质。当地沿用千年的传统榨油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经过去壳、晒干、粉碎、压榨、过滤等工序,提炼出金黄透亮的茶油。天柱山茶油烟点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E,不仅适合煎炒烹炸,更有护肤养颜的功效。2024 年,"天柱茶油" 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 43 万亩,自动化生产线一天可产出 50 吨茶油,让这大山的馈赠走进了更多家庭。
天柱山黑苦荞胚芽茶
生长在天柱山高海拔地区的黑苦荞,凝结着山区的日月精华。这里的黑苦荞因高寒气候和独特土壤,富含生物类黄酮、芦丁、叶绿素等成分,其天柱山黑苦荞胚芽茶更是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冲泡开来,茶汤呈琥珀色,清香四溢,入口微苦回甘。现代研究表明,天柱山黑苦荞胚芽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其中的 D - 手性肌醇能调节胰岛素活性,芦丁可软化血管,特别适合现代都市人的健康需求。当地老人常说:"晨起一杯苦荞茶,登山爬坡不乏力",这朴素的智慧道出了山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秘密。
传承千年的匠心之作
皖贡贡糕
春节前夕的潜山城乡,家家户户弥漫着糯米的香甜,这是在制作传统名点 ——皖贡贡糕。这种洁白如霜的糕点,选用当地特产的 "三粒寸" 糯米,经浸泡、炒制、磨粉后,加入白砂糖、麻油、桂花等辅料,精心制作而成。皖贡贡糕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相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曾为其命名 "顶雪",后作为贡品进献皇室,故得名 "贡糕"。制作皖贡贡糕最讲究的是糯米的陈化,需在专用池中放置 3 个月以上,才能达到细腻松脆的口感。切片后的皖贡贡糕薄如蝉翼,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是春节拜年必备的礼品。

官庄桑皮纸
官庄桑皮纸体现了潜山手工艺人的坚韧与智慧。这种以野桑树皮为原料的传统纸张,制作工艺始于汉末,至今已有 1770 多年历史,被誉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惊蛰后采剥桑皮,到经过 28 道工序制成纸张,全过程纯手工完成,需耗时三个月。官庄桑皮纸纸质柔韧,色泽米黄,透气性好,尤其适合书画装裱和文物修复。2008 年,故宫大修时选用官庄桑皮纸修复古籍字画,破解了困扰多年的文物修复难题。在数字化的今天,匠人们依然坚守着 "水漂、日晒、夜露" 的古老工艺,让这千年纸韵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新生。
潜山的特产,是自然与人文共同书写的诗篇。从黄泥粉蒸肉的泥土芬芳到官庄桑皮纸的千年传承,从石耳的悬崖生长到皖贡贡糕的甜蜜寓意,每一种特产都诉说着天柱山下的生活智慧。它们是地理的馈赠,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匠心的坚守。当我们品味这些美味、触摸这些手艺时,实则是在与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对话,感受潜山儿女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敬畏。在这些看得见、尝得到的特产中,天柱山的山水灵气与潜山的人文精神得以永恒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