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过,清明将如期而至。在贵州东部的铜仁思南,春风送爽、阳光明媚之时,一道节日限定美食——清明粑,悄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色泽青绿、口感软糯、香气扑鼻,深受当地人喜爱。传统的食材、讲究的手艺、精致的馅料、精准的火候,唤起了思南人内心深处对清明的独特记忆,传递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与思念之情。

清明粑是思南的传统特色小吃,也是清明节的重要食俗。每至清明节,不怕麻烦的主妇们总会精心制作清明粑。这小小的清明粑,饱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蕴含着春天的味道,更承载着儿时的美好回忆,越回味越觉诱人。
清明菜,学名鼠曲草,有止咳化痰、祛风寒的功效。入春后的清明菜鲜嫩多汁,是制作清明粑的主要食材,而清明前后正是采撷的最佳时机。清明粑不仅传承着文化,还具备养生功效,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古人认为,清明时节食用清明粑,既表达对祖先的祭祀,也有祈求丰收之意。

在思南城郊的一户农庄厨房内,几位阿姨正专注地清洗清明菜。她们认真对待每一片叶子,洗净泥沙后,将其麻利地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加水烧煮。不一会儿,缕缕清香随着沸腾的咕嘟声弥漫开来,锅中的清水也变成了碧绿。随后,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粉和粘米粉被混入清明汁中,经过反复揉捻,成为筋道的面皮。


思南囍苑农庄负责人方丽说:“制作清明粑,选料和工艺都十分讲究。清明菜必须新鲜,这样做出的粑粑才有春天的味道。包馅儿的时候手法要轻,保证形状完整,蒸出来才好看又好吃。”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粑的灵魂在于馅料。等待醒面时,便可制作馅料。从房梁上取下色泽诱人的腊肉,这些腊肉经过时间的腌制与熏烤,香气醇厚,切成小块备用。一旁,折耳根、香椿、野葱、油菜花等新鲜配菜也被切碎,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即将在阿姨们的巧手下,成为清明粑馅料的精髓。


方丽还介绍:“春天一到,思南漫山遍野的清明菜就冒出来了。在我们这儿,这时就开始制作清明粑。我们农庄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与风味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本地特色食材,让大家品尝不一样的清明粑。今天我们准备了多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口味,像香椿鸡蛋、折耳根腊肉、豆腐腊肉、花生芝麻、红豆、盐菜肉沫等,都是本地常见的食材组合。我们把浓浓的家常味儿融入清明粑,这是一种创新,想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馅料的炒制是关键环节,也是农庄特色的体现。阿姨们大展厨艺,炒制出多种口味的馅料。香椿鸡蛋口味,香椿独特的香气与鸡蛋的嫩滑完美交融;折耳根腊肉口味,折耳根的爽脆搭配腊肉的醇厚,风味独特;豆腐腊肉口味,豆腐吸收了腊肉的油脂,变得鲜香可口;红豆口味软糯香甜,芝麻白糖口味甜蜜细腻,每一种馅料都经过精心调配,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所有材料准备就绪后,把面团捏成拳头大小,放入馅料,包裹成各种形状,放入蒸笼蒸30分钟左右。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作响,“清明粑”的香味随着沸腾的水汽飘散开来。片刻之后,一个个色泽青翠、软糯诱人的“清明粑”就出锅了。
思南喜苑农庄合伙人热情地发出:“来思南,我请你吃清明粑!”


清明粑作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思南喜苑户外农庄通过制作多种口味的清明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春日限定的美味,也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美食文化。(思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汉滨 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