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上天外风,探寻神秘山巅的壮美奇观
“鸡足山上天外风” (Jīzú shān shàng tiān wài fēng) 这句话描绘了鸡足山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和意境。
这里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1. "鸡足山 (Jīzú Shān):" 指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山形(形似鸡足)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闻名。
2. "山上 (Shàng):" 指在鸡足山的山巅或高处。
3. "天外风 (Tiān wài fēng):" 这个词非常形象和富有诗意。
"字面意思:" 指从天空之外吹来的风。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在形容风来的地方极高,仿佛来自天际。
"实际含义:" 更准确地说是指从极高处(山巅)吹下来的、凛冽、强劲、甚至有些刺骨的风。由于山势高峻,山顶风力通常很大,气候也更为恶劣。
"整体意境:"
“鸡足山上天外风” 描绘了鸡足山之巅风大、气温低的特征。这句诗(或描述性短语)传达出一种"高耸、险峻、清冷、甚至有些超凡脱俗"的意境。它
相关内容:
文|王崇和
登上鸡足山,站在金顶寺高高的佛塔下面,仰望天空,不知为什么,脑海里却飘过了这样的诗句:“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入佛门而思佳人,这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不过,“佳人”一词原来不是专门用来形容女人的,“卿本佳人,奈何作贼”,指的就是大好男儿,单单称女子为佳人,就有点把女人当物件供人欣赏把玩的意思,其实是很不恭敬的,“亲卿爱卿,所以卿卿。我不卿卿,谁人卿卿?”做女子,当有这样的志气才好。鸡足山是因迦叶尊者而闻名于世的,近代以来,又因为虚云老和尚而大放异彩,这两位佛门龙象,的确有点像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遗世独立,让人们延颈企踵,顶礼仰望。
鸡足山是秀美的,山高林密,景色清幽,就像其他的佛教名山一样,“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香烟缭绕,梵呗声声,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静下来。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中是把佛翻译为仁者的,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山给了佛门以庄严,佛给了大山以灵性,山水人文,两相辉映,往往会在大山深处营造出一个个人间佛国。生活在这些名山大川周围的居民们,大都悠闲自在富足,仅仅靠给各路香客们提供服务,就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佛法原本是教人莫管人间事的,但这撒手不管却偏偏能造福人间,起码对周围的居民来说是功德无量,这也算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处吧。
相比佛教四大名山,鸡足山的名气好像没有那么大,去云南旅游,也很少有人推荐你去鸡足山。我来鸡足山,纯粹是因为这里是传说中迦叶入定的地方。在鸡足山主峰西南,有一道绝壁仿佛从天而降,在绝壁的中间,还留有一道明显的罅隙。近前细看,就像是一扇紧紧关闭的石门,这就是著名的华首门。据说,迦叶是在这石门之内入定的。不知是谁最先发现了这道石壁,又不知是谁最先把这石壁和佛法联系到了一起,创造出这一传说的人一定是个天才。有了这个传说,鸡足山就成了圣山,从此有了与其他山峰不同的遭际和命运。传说总是无凭无据的,然而有人说,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是从传说开始的,人类是从传说中开始认识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世间万法因空而生,因空而有,也因空而去,这也正是佛家所讲的道理。
其实稍微了解下佛教史和佛经故事,就会发现,迦叶入定的传说,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迦叶是佛祖最年长的弟子,砥砺苦行,被称作头陀第一,佛祖灭度后,他又召集僧众,结集经藏,使佛法得以建立流传,可以说,迦叶的“入定”,就是佛法的“入定”,从此佛法便在人间深深扎下了根,尽管其间也经历了几度兴废,但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迦叶又被尊为禅宗始祖,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佛法的道理佛祖已经讲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迦叶才要“入定”,从此一言不发。后世的学佛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一头扎进书堆里,讲经解论,把佛教典籍搞得浩繁复杂,最后在空和有的问题上却是越讲越讲不清楚。我理解,禅宗的不立文字就是让人们不要在理论上和文字上钻牛角尖,搞什么标新立异,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存在,在道理上其实是永远也讲不清的,所谓佛法不可思议,既然不可思议,那就做起来便是。这就像行路,从左边走还是从右边走,对于到达目的地都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总是纠缠于左边对还是右边对,那就寸步难行了。
当然,禅宗的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读文字,就连一字不识的六祖惠能也是在听闻有人诵读佛经而当下契悟的,禅门历代的高僧大德个个也都是饱读经论,但他们的成就却主要是在行上,所谓闻思修,修行才是成就的关键,禅宗后来的“一花开五叶”,宗风昌盛,各呈异彩,也主要是修行的结果。传说中讲,迦叶之所以入定,是在等下一任佛祖的降临和出世,我觉得其指向的也还是修行,佛祖是你心中的佛祖,只要你的心能够定下来,你的生命就复苏了,佛祖就在你心中降临了。迦叶其实是在等你生命的觉醒。
至于说迦叶为什么会选择鸡足山入定,我们可以引用苏轼在《韩文公碑记》中的一段话来,“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鸡足山人对迦叶也是“信之深,思之至”,所以便能“若或见之”,所谓心诚则灵,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理由吗?
虽然是炎夏,站在鸡足山顶,沐浴在浩浩荡荡的天风之中,身心依然会感到阵阵清凉。之所以喜欢经常到寺庙走走,就是贪图这份清凉。佛经中说,佛祖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的,这大事因缘如果更通俗一点说,其实指的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在寺庙清静庄严的氛围之中,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活着的价值在哪里?面对佛祖的指引,内心常常会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活得很污浊,活得很苟且,这个时候,有些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放了下来,身心会有一种轻松感。在鸡足山,想得最多的当然还是有关“定”的问题。我们现在都说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可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生活怎么可能一成不变稳坐钓鱼舟呢?生活是没有定性的,但生命却是有定性的,只有找到自己生命的确定性,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生命确定不移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如舟,生命如锚,我们的生命之锚如今又定在哪里呢?
不过,所谓的入定,可能也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双腿一盘,双眼一闭,万事皆休,禅家其实是不讲究什么出定入定的,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定其实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走到哪里都是如如不动。迦叶如果真的在鸡足山入定,那也一定不会是在石门之内枯坐,而是行走在石门之外的大千世界,用他的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在鸡足山,如果偶然遇到一位长者老者,那说不定就是迦叶在与我们同行呢。
游鸡足山的时间很短,但有两件事却令人难忘。一是遇到了一位令人感动的女孩子。女孩很漂亮,也很大方,曾经多次来过鸡足山,在去华首门的时候,女孩主动为我们引路,但一不小心,却走错了方向,女孩就像犯了天大的错误一样,不断向我们道歉,而且坚持要一直把我们送到华首门。女孩的谦卑、善良和热情,让我们深感不如,也深感惭愧。也许只有在鸡足山这样的地方才能遇到这样的女孩吧。二是在华首门的石壁上,意外发现了一个天然形成的人头造像。在微信上问长住华首门的释传参和尚,他告诉我,大家认为这是虚云老和尚示现的相,但紧接着又说:心中起相就有相。相乃心中生,无相乃实相。
看来自己还真是一个俗人,不免处处着相。不过,既然还能见相,也就还有希望,如果连相也看不到,又怎么会契入无相呢?
上一篇:心中可有芭蕉扇?
壹点号北冥那条鱼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