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宗摩托车维修到乌克兰拖拉机,探索艺术与历史的交织之旅

从禅宗摩托车维修到乌克兰拖拉机,探索艺术与历史的交织之旅"/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两本书,虽然主题和风格迥异,但它们都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技术、文化、历史和人类境况的深刻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和联系它们:
1. "主题与视角的对比:"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Robert M. Pirsig):" 这是一本哲学小说,以摩托车旅行为线索,探讨了“技术”与“精神”、“理性”与“浪漫”、“古典”与“浪漫”的二元对立与融合。它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知识的本质、真理的追求以及“良质”(Good Quality)的概念。其视角是内省的、哲学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试图通过个人经验和旅途来理解更宏大的问题。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Sasha Dugdale):" 这本书采用一种戏谑、讽刺、反传统的叙事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苏联时期乌克兰拖拉机工业的发展)与轻松幽默的科普语言相结合。它关注的不是拖拉机的技术细节本身,而是技术如何被政治、经济、官僚体系所塑造,以及技术发展如何与普通人的生活、历史创伤(如大饥荒)交织在一起。其视角是外向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带有后现代解构色彩,旨在揭示宏大叙事背后的荒诞、权力运作和人的境遇。
2.

相关内容:

极其偶然的,遇到了一本名叫《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书。出于好奇,竟然买了。拖拉机三个字,看着尤为亲切。读之前心里想着,如果写得好,可以多买几本,送给老家的亲戚朋友,以及开修车铺的老同学。

小时候我们东北农村有一款特别流行的农用车,学名叫做拖拉机,就是老版人民币一块钱上面那个。不知道为啥这种车在我们村的方言里被叫做“蹦瞪狗子”,有时候还被亲切的称呼为“四轮子”。这个四轮子每次发动的时候,外挂式手摇大车把子特别酷,司机用力的摇啊摇,然后车就突突突的蹦蹬几下,坐在车斗里的人也跟着上蹿下跳几下,车从烟囱里吐一口烟,表明自己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开路一马斯”了。

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有趣的角色。在农村,一辆拖拉机扮演着四个角色:牛车升级版、犁地新工具、拜年好帮手、财富新标志。小时候我爸开着拖拉机带我和妹妹走亲戚,我和妹妹坐在无盖敞篷车斗里,车斗里还装着我们送给亲戚的拜年礼物,真是挺拉风的。想来觉得好奇怪,那时候冬天坐在这种自带三级风的拖拉机车斗里,我的记忆中竟然没有“寒冷”这两个字,满满的都是热闹和有趣,以及一路上随着土路颠簸起伏的风景。

尽管拖拉机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但不得不承认,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在《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本书里,老父亲便是通过撰写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将家族的记忆捆绑进一部拖拉机进化史当中去,那里面有老婆在厨房贮藏食物的身影,有一代人无法忘却的饥饿,有犁头变成刀剑的恐惧。在农业国家乌克兰的历史上,拖拉机曾经扮演着一种矛盾的角色。“拖拉机的早期制造者们梦想把刀剑变为犁头,但随着那个世纪精神逐渐变得黑暗,犁头变成了刀剑”,“战争结束时期在拖拉机史上是个异常先进和进步的时期,因为刀刃重新装进了犁头,饥饿的世界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喂养自己。据我们现在所知,成功的农业生产是人类的惟一希望,而在这方面,拖拉机扮演了主角……

看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以及这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之后,我发现,交通工具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不仅仅是把身体带到那里。更进一步说,修车也不仅仅是修车这么简单,也兼具着修理世界。哲学家说世界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房子、车子、票子,这“大三俗”竟然在这里找到了三位一体的汇合点:房子是原点,车子是半径,票子是工具箱。票子不在多少,就好像工具不在贵贱,他们仅仅是工具,仅此而已。

读《禅》这本书,我学会了看说明书。尽管休谟说世界分为可知与不可知、可经验与不可经验,但只要有说明书在手,就什么也不用怕。说明书就是产品的生产者写给用户的一份情书,含情脉脉,无微不至。

读《拖拉机》这本书,我知道了工具仅仅是工具,没有好与坏。就像《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说的,消息就是消息,没有好消息与坏消息。“拖拉机必须始终被当作大自然的辅助者来使用,而非大自然的驾驭者。拖拉机的工作必须与气候、肥沃的土壤及农民的谦恭精神相和谐,否则它就会带来灾难。”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让一切变得更好,也可以变得更糟。虽然你手上有一本拖拉机的使用说明书,但你更需要的,其实是一本如何使用自己的说明书。

发布于 2025-09-07 11:13
收藏
1
上一篇:娘,那桌子,那板凳儿,燕子归巢的温馨记忆 下一篇:东北方言里的异域韵味,若隐若现的俄语、日语与满语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