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里的异域韵味,若隐若现的俄语、日语与满语交融

东北方言里的异域韵味,若隐若现的俄语、日语与满语交融"/

是的,东北地区(通常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方言中确实带有不少源自俄语、日语和满语的词语,其中一部分是“若隐若现”的,即使用者可能知道词义,但不常用,或者只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甚至有些词已经逐渐淡出日常口语。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近代东北的历史地理背景决定的。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曾长期处于俄国、日本和满族(清朝主体民族)的军事、政治或文化影响之下,特别是沙俄和日本侵占或租借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以及清代满族对东北的长期统治,都留下了深刻的语言印记。
以下是一些例子,体现了这种“若隐若现”的特点:
"1. 源自俄语 (Russian):"
"大列巴 (dà lièbā):" 大面包。这个词在东北非常常见,虽然现在国内面包很普及,但对于老一辈或者去过东北的人来说,这个词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色彩,直接借自俄语的 "лепёшка" (lepёшка),意为小面包,但中文借用时泛指较大或较有特点的面包。 "马列 (mǎ liè):" 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如谈论历史、政治)可能出现,是俄语 "марксизм" (marksmizm) 和 "лениниз

相关内容:

东北方言中,特别是上世纪初以后,俄语、日语和满语都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满语肯定有很大比例,比如嘎拉哈(用动物关节做成玩具的儿童桌面游戏)、哈尔滨(晒网场)等。现在东北、北京地区方言中的嘀咕(私下谈论)、嘛撒(用手抚平)、咯吱窝(腋下)、旮旯(角落)等据说都源于满语。

多人玩的嘎拉哈


清代末期,特别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全面开放柳条边、特别是中东铁路开建以后,从南满的大连,到整个满洲地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语言文字中,包括俄语和日语的外来语都有更多的使用。
俄语是重要的外来语来源。
类似格瓦斯(квас,气体饮料)、玛达姆(夫人、大婶,原为法语mdam)、大列巴(хлеб,全麦面包)等均如此。更不用说维德罗(筐子)、布拉吉(连衣裙)等。

大列巴


日语中文大量进入包括满洲地区的近代中国,包括并不限于“派出所”、“干部”、“经济”等词;
日文中引入的大量外来语,都做片假名处理,一目了然。
比如マンホール,中文发音是ma en ho lo,来源自英文的Manhole,下水道盖的意思。有英文基础并认识日文片假名的话,理解起来就比较便利。
(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因系外来,青岛地区管下水道盖叫“古力盖”,据说缘于德文和法文中的Gully。)

青岛艾米尔教堂附近的德国产古力盖,该公司后来被克虏伯公司收购,现代成为生产包括机车在内的钢铁公司。


同样的例子又如タバコ,英文Tabacco烟草的意思(也有说法,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Tabaco"),当时的东北人或使用“协和语”的日本人都懂。
协和语,きょうわご,又称兴亚语、日满语、大东亚语,是指上世纪初流行于伪满洲国的汉语和日语混合语言。不过抗日电影里面的“米西米西的有”,“花姑娘的要”,“开路以马斯”……那可不是协和语,后者是侵华鬼子的混蛋语境。

侵华鬼子使用的是蹩脚的“军队中国语”

发布于 2025-09-07 11:13
收藏
1
上一篇:从禅宗摩托车维修到乌克兰拖拉机,探索艺术与历史的交织之旅 下一篇:“上海是我的伤心地!”小偷6次作案6次落网,与警察斗智斗勇终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