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碾子为何街边安置,探究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智慧

农家碾子为何街边安置,探究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智慧"/

农家碾子(石磨)放在街(该,通常指村中的公共街道或空地)上,而不是自家院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历史习惯、实际需求和社区协作的体现:
1. "共享资源与经济性 (Shared Resource & Economy):" 在传统农业社会,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或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购买或制作大型石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将碾子放在村中公共场所,方便所有农户使用,可以避免每家每户都购置石磨,节省了成本。大家轮流或按需付费使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安排。
2. "实际操作需求 (Operational Needs):" 碾谷(尤其是碾玉米、高粱等较硬的谷物)是一项力气活,需要两个人或更多人推着石磨转动。 需要较大的空间来放置沉重的石磨,并有足够的地方让推磨的人活动。自家院落空间有限,可能无法容纳大型石磨及其操作所需的范围。 公共街道或空地通常更开阔,更适合进行推磨这样的体力劳动。
3. "减轻自家负担 (Reducing Burden on the Household):" 将石磨放在外面,可以避免将沉重、笨拙的设备长期占用自家的有限空间,特别是对于居住面积不大的农户来说。 也避免了

相关内容:

如果你很细心,去过过去农村老的村落,就会很容易的看到,几乎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些早年传下来的老古董,就是石碾子。根据村庄大小,会有一盘或者几盘石碾子,如果你再细心,就会发现,这些石碾子无一例外地都是立在村中比较方便的街旁,而不是在某个农户家中的院子里面。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这里面是很有学问的,为此我曾经也做过采访,再结合自己的研究,今天咱就在这里“掰扯掰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当人类文明走出茹毛饮血的时代后,又经历了渔猎时代,最后走入了农耕、游牧时代。

据史料考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耕文化的地区,古人们注意到,从土地上获取粮食,来解决温饱,要比漫山打猎收益要稳定得多,而且风险也小得多。聪明的古人,从百草中选择培养了数种粮食作物和蔬菜,食用这些营养丰富的食品,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体质。

这些谷物不是收下来就可以吃的,谷物都有不能消化的外壳和表皮的,所以在吃之前必须去掉这些外壳和表皮,最原始的做法就是在平整的石板上铺上谷物,用小块石板在谷物上面研磨,谷物经过研磨,可使外壳破裂与里面的米分离,然后吹去皮壳等米糠,留下的就是可以煮饭的米了。

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兴起,社会也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先进的石器与陶器大量涌现,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制米工具“石臼”,而这种石臼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石臼”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器具,它是用一块大石头挖凿出一个深穴,外形似一个半圆状的石球,人们通过简单原始的方法用捣臼将谷物加工成食用成品。

石臼由两部分组成,下面主体是一个大石窝,里面放粮食,上面一个“捣锤”,有石质的或木质的,人手持捣锤不断地向下砸,使其中的谷壳破碎,这个过程叫“舂(chōng)米”。

这种石臼现在许多地方还在用,比如“打糍粑”,“打粘糕”,捣药罐,还有更小的“捣蒜缸”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更先进的制米工具;石碾,石磨等。


石碾主要是用来给谷物去壳去皮的,石碾由两部分组成,下面的大圆盘叫“碾盘”,是用来承载谷物,并作为摩擦一方,上面是可以在碾盘上滚动的石磙叫“碾砣”,“碾砣”外套以木制的“碾框”,用来推动碾砣的,“碾盘”中心有一木制立柱,叫“碾轴”,用来固定“碾框”的,通过人或者畜力拉动碾砣,围绕碾盘中心滚动,通过碾压,拧挤,将谷物破碎。过程是,将谷物在碾盘靠近中心位置地方添加,转动的碾砣会将碾压的谷物不断地拧挤到外圈,外圈的谷物基本上就是压好的谷物,用簸箕收来,簸去其糠皮,剩下的就是米了。


石磨主要是用来粉碎(就是磨面)谷物的,石磨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主体是“磨扇”,由“上扇”“下扇”两片合成,“上扇”是可以转动的,安上“磨杆”由人或者畜力拉动,磨面有一偏心的洞叫“磨眼”,是用来添加要磨的粮食的,“下扇”中心有一固定的小铁轴叫“磨脐”,对应“上扇”中心一孔,两扇接触部分都刻有齿牙,通过转动上面的磨扇,齿牙之间的互相研磨,达到粉碎粮食的目的。石磨下部分叫“磨盘”,用来承载上面的石磨和磨出的谷物的,磨盘有石质的和木质的。

上面我简单的介绍了石碾和石磨的历史和用途,下面就来说说为什么石碾要立于街上?

这里面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公共性;无论是哪个年代,石碾在普通家庭中都算是“大件”,作为普通人家想置办一件也是很吃力的,这还说的是条件比较好的富裕人家,一般很穷的人家甚至都不敢想。那么就有了大伙合资置办一盘石碾的路子,于是村中的几户人家大家共同出钱置办就是许多人的选项,那么既然是大家共有的,就应该放在公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某一户的家中。

二、方便性;因为是公用的东西,就应该放在大家都方便的地方,那么放在不影响生产生活而又交通方便的街旁,那就是最合理的解释。

三、风水忌讳;石碾子一般重五百至八百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重器”,况且又靠“碾压”来工作的,在民间常以“凶煞”称谓,虽然要使用它,但是决不可以将它放置在自家的院中,尽管有些人家的院中足够大。当然还有说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的,反正老百姓也不懂,当然有忌讳是真的。

这三条中其实是第三条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石碾不能放在家中的主要原因。

笔者经常下乡,自然就拍到了这许多的石碾子,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放在院外街上宽绰的地方。

一般来说,碾子的使用频率不是太高,碾一次米能吃好多日子。在使用碾子前一般都会提前与各家打招呼,以避免挤到一起引起麻烦。另外有时候还会几家“插伙”使用,这样互相之间都很方便。

石磨较小,不占地方,许多人家冬天就将石磨安放在厨房内,一般的老户几乎家家都有,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忌讳可说的。

石碾子是几代人所用的生活器具,它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在现代深山沟里废弃的旧房身遗址中,经常会发现这些被遗弃的旧碾盘,这些都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占我东北时,为了切断老百姓与“抗联”的联系,实行的“集家并屯”的恶毒手段,强行让住在各沟沟岔岔的老百姓搬出山外,集中住到指定的几个大村子中去居住,这是老百姓急忙搬家将这些带不走的大件石碾子忍痛丢弃在这山里。

我曾经发现有好多个这样被遗弃的碾盘。

如今的农村,新农村建设普遍都盖了新房子,而且街道都做了整体规划,农村电力的普及,各种机械农具器具的运用,粮食加工已经全部使用机械了,除了少数个别人家还保留石磨之外,像这种石碾之类的已经全部被淘汰了,而在新村建设中就看不到石碾的身影了。

现在除了有个别的收藏爱好者有收藏外,到一般的村庄就很难看到这石碾子了。

视频加载中...

最后一个是视频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发布于 2025-09-04 17:28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农村老话,“院中五谷虫,子孙辈辈穷”——五谷虫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碾子沟,追溯清光绪年间的手工业记忆,见证碾米磨面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