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沟,追溯清光绪年间的手工业记忆,见证碾米磨面历史传承

碾子沟,追溯清光绪年间的手工业记忆,见证碾米磨面历史传承"/

这段话提供了碾子沟名称的由来:
1. "起源时间":碾子沟的名称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2. "命名原因":其名称来源于当时(清光绪年间)在该地设立了许多用于碾米磨面的手工业作坊或碾盘。
所以,"碾子沟"这个名字直接反映了该地区在历史上以碾米磨面等手工业活动为特色。

相关内容:

碾子沟,说起来是个老名儿,但年轻人怕不是都只知道它是个公交站点吧?你要不信,随便拎一个问:早年碾子沟是什么样?九成只会摇头。其实我也差不多——那年头,我天天在乳品厂当临时工,早出晚归,二路车来回穿梭。每次车子一到碾子沟,售票员就扯着嗓门喊:“碾子沟到了,该下了!”声音里透着日子的味道。那时候心里纳闷:这名字,到底跟啥碾子挂钩?是不是沟旁边藏了多少老碾盘?可我闲着去看过,沟没见到一条,碾子也没碰到一块,只剩下空气里飘着点遥远的意思,让人犯嘀咕。

人啊,年轻时候总觉得很多事顺理成章——“名字嘛,肯定有点来头。”可年纪大了再琢磨,就觉得这世间的东西,从不白给你答案。有时候一站、一条路、一块地,倒像藏着一团旧时光。你说碾子沟为啥叫沟?我这半辈子过去了,也终于有时候懒得忙活,大闲天翻点资料,逛逛老地头,就是想把这个谜搞明白。

其实,“沟”这个字,早些年在乌鲁木齐不只指沟渠,更多是命名上的习惯。碾子沟当时范围挺大,东面的和平渠、西边快到雅玛里克山、南头挨着仓房沟,还绕进十月拖拉机厂家属院。这一片子地当年多热闹,现在早没人详细琢磨了。听说老水道志上曾提一句:“碾子沟流经老满城西孔道灌庄户田。”不多不少,就这么几句话,把农田和沟水牵到一起——你想象那时候,沟边应该都是泥腿子和庄稼汉,汗水混着清流。从这地名,就能嗅出点土气儿和烟火味。

往回倒个百来年,清朝光绪二年,左宗棠打了场仗收了新疆。湘军一部分散了,就在南北疆扎了根。他们原来是带兵的,卸了甲,变成了农民,把这片水土翻出新花样。三道坝那边的水稻,就是他们的手艺。农产品出来了,就得有加工的地方——于是一些细工户见缝插针地在沟道旁安了几个碾盘,专门碾米磨面。慢慢的,大伙讲起“碾子沟”,都知道是干农活的地头,不只是一个地名,倒像是个标签,印在城市边上。

可人算不如天算。这地方风水一转,到了三十年代,冒出好些私字号——石灰窑、砖瓦窑都建起来,沟道边上人影渐多,火头更旺,碾子沟的名气也随之走远点。再后头,到了四十年代初,城市扩张,街道划拉出来,居民一点点聚起来,刚开始都是土路土平房。说是简陋吧,但每户人家都擦着烟火气——卖早点的小摊、后院晒谷子的老人,整个碾子沟是乌鲁木齐的一个“混搭锅”,里面装着各色生活。

时间快进,1955年,这地头有了正儿八经名分,“碾子沟居委会”成立,归六区领导。再往后,又归了碾子沟办事处。文革期间也起起落落,管区、居委会来回改名,但名字一直没散,住在这里的,不管谁当家,都认得这个名。

碾子沟最热闹的日子,单位扎堆儿:糖业烟酒批发站、肉联厂、第二十四小学、旅运公司……你要是赶巧那年头来这里,准能看见各路人等,民族也杂,维吾尔、回、哈萨克都有。据说八十年代末,居委会下还有十一组,八百来户,三千多人。各家各户门口挂着风干的咸鱼、葡萄藤,孩子们在土道上打弹珠,馕坑边上总有邻居喊话。空气里混杂着羊肉、奶茶和新鲜泥土的气味,和现在的城市钢筋水泥天壤之别。

但没两年,城市飞速发展。八十年代,市里成立牛奶巷居委会,新兴巷也分了出去。老单位、老厂子,有的搬家,有的名字都改了。碾子沟的地盘收缩,不再那么辽阔。可它还是撑着一块地,像个老兄长,见证着周围一点点变化。

到了后来,土路没了,全修成了柏油马路,土平房也被一排排高楼替换。最扎眼的还是长途汽车站,在这儿一杵就是几十年,成了乌鲁木齐一道风景。客运站一到旺季,近万人的流动跟洪水似的,把碾子沟搅得热气腾腾。全疆客运、跨省线路都集结于此,还来过国际包裹、开过观光巴士。碾子沟变成了繁华市区的一块核心,谁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还去想,这里的土壤、几块石头,是当年湘军后人插过秧的。

有时候在这里发呆,我总问:这碾子沟,会不会就是城市变迁的缩影?一代又一代,沟没了,碾也看不见了,但“碾子沟”这个名字还挂在公交站牌、人口统计表头上。它像一根绳,牵着过去的时光,也许也是乌鲁木齐人心头的一角温柔。我们后来都活在高楼断面、大路岔口,可谁要是翻翻脑子,总会记得,碾子沟曾是烟火人家、农田边上、老厂和小学校的共荣处。

大时代滚滚向前,新鲜的事随时进门旧的故事慢慢埋进心底。下次你路过碾子沟,公交车窗外的风景早已不是五十年前的模样。但名字还在,没走。谁知道,还有多少故事没被讲出来呢?我只希望,总有一天,再有人在这里停下来,回头去问一句:碾子沟到底有多少秘密,属于谁的记忆,又该由谁来守护——

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悄悄存了点你我的来路?

发布于 2025-09-04 17:28
收藏
1
上一篇:农家碾子为何街边安置,探究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智慧 下一篇:故乡的老石碾,岁月沉淀的无价之宝